一个儒商的教育梦
本刊记者 徐晓燕
不久前在北京的一家咖啡厅里,记者对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李光宇进行了一次专访。
李光宇,男,1963年7月出生,中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劳动模范,新郑市人大常委,在教育、外贸、证券行业颇有建树。当记者向谈吐文雅的李光宇问起企业家对财富的理解时,他认为真正的企业家是把所有的资金和资源都用在事业发展上,至于自己的吃穿用度,应是越有钱越小气才好。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是北京大学与河南省政府省校合作重点项目,总投资1.5亿元,现有师生4000多人。在2004年全国初中数理化学科竞赛中,三科成绩均列郑州市第一。在今年两次高三模拟考试中,郑州市文、理两科前100名中,这所学校各占三分之一,2004年第一次参加高考,超过重点分数线的学生就达
246人,占参考人数的一半。学校每年针对优秀学生学杂费、生活费的减免达到1000万元。高薪在全国范围内招揽最优人才。
“敢于创最好”,是业内人士给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的评价。
从穷学生到亿万富翁
李光宇对记者说,一个人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很重要。
李光宇的老家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位于河北省北部,他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小学教师。
1979年, 李光宇16岁考上大学,主修军用激光技术。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兵器工业部所属的一个专门做炮弹的工厂里,跟他的专业根本不对口。不到两年,李光宇因母亲身体不好,调回老家。先是在县劳动人事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做了两个月的科员,后很快提升为劳动服务公司的副经理。后来到一个乡当乡长,接着成了县劳务输出办公室主任。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李光宇的一生。当时,他在外经贸系统粮油集团的一位朋友,愿将手头一个很好的项目交由李光宇经营,李光宇便赶在第一批官员下海的风潮中投身商海。
那是1993年,苏联解体不久。有一家俄罗斯的集团公司,所产的镍占世界总产量的20%,铂产量占40%,实力十分雄厚。他的朋友跟这个集团有一个协议,用俄罗斯的有色金属换取中国的食品。其中的一个小合同是,俄方要求中方提供110人的劳务输出给他们种菜,蔬菜年产量达到2200吨后给中方68吨镍。这个合同所需资金由李光宇的朋友提供,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带人种菜。1993年,镍的价格是8万多元/吨,68吨就是500多万元,一年下来,李光宇能够净赚400万元左右。
“后来这个项目我们由110人扩大到1000多人。从种菜开始到建筑,易货贸易,用中国的粮油食品和轻工产品换他们的有色金属。俄罗斯的这家公司实力很强,足以影响世界镍市场的价格。我跟他们总共做了6年。跟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光是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重要的是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这个时候,李光宇的事业面临着一个新选择。
“到1998年的时候,我就感觉在俄罗斯做生意已经没有意思了。其实,我当时在俄罗斯做得非常好,完全可以继续做大。但我想,在俄罗斯做得再大,也还是一个外国人。于是就决定把重点转移到国内。”
回到国内,从1998年起,李光宇开始在证券市场上投资,“我涉足后正好赶上‘519’行情,当时形势非常好。我们公司利用雄厚的资金,成功地运作了几家上市公司的上市推荐及资产重组,赚了不少钱,更重要的是在高官和富商中交了不少朋友。”
李光宇说,一个有理性的人在积聚了一定的财富后,一要正确认识财富,二要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依托北大实现教育梦想
从1993年初投身商海到选择投资教育,经历了整整八年,也许对李光宇的人生境界影响最大者莫过于他的父母。李光宇年少时,一次半夜醒来,看见父母仍在灯下批改学生作业的背影,这个镜头使他终身难忘。
李光宇说,多年以后谈及此事,父母已成为一种象征。那个场景是对李光宇人生境界最有力的挑战、警示和支撑:不能只为名利,人生在世,有可能成就一种更高尚的境界。
于是,李光宇带领一拨人,跑北京、下广东,对全国民办教育情况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回来之后,他坚定了办学信心,人们对民办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太需要了,尤其是对民办优质教育更是如饥似渴。
下定了投资教育决心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找一家优秀的合作伙伴,要找就找最好的,从此开始了对北京大学一年的“求爱”过程。“2000年元旦我开始到北大跑这个项目。不去不知道,据北大校办统计,这一年,全国共有97家单位争取这个项目。级别最高的是贵州省副省长带着教育厅厅长,财力最大的是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要把包钢二中拿出来,跟北大附中合作。一直到2001年的春天,磨合了15个月,才把这件事情定下来。中间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是北大跟很少几个省签订了省校合作协议书,河南省是其中之一,我们这个项目就包括进去了。”现在回想起来也感觉不轻松,15个月与近百家实力不弱的竞争对手反复博弈,其间艰辛可想而知。
李光宇的学校位于郑州市国际机场附近的新郑东开发区,到目前为止,已经投入近2亿元。占地218亩的校园,两栋综合性教学楼遥遥相对,环形通透式长廊把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连为一体。完备的实验室、阅览室、全数字E网通电教设备一应俱全。足球场上是整齐的绿草地,三三两两的学生或卧或坐,他们的周围是标准的塑胶跑道,背后是高大宏伟、设施齐全的体育馆。
传承北大精神 培育世纪英才
对李光宇来说,搞教育是半路出家,但说到教学思路、育人理念,甚是内行。最吸引记者的是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并不是简单的吹拉弹唱,爱心、诚信和勤奋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是最大的。”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很多学生都能说出李光宇的那几句口头禅:“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李光宇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事业的势弱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需求却在成倍增长,很多家庭都把教育支出当成规划中的大项。这显然是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一些私立学校相继倒闭的遭遇,让李光宇感慨万分。他说,从办校以来,常感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现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在校生超过了3700人,教职员工超过500人,“学校无小事”,任何一个人出了问题都会对学校造成很大影响。
李光宇一直钟情于北大提倡的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他将其“拿”了过来,改造后,为河南分校定下了“孝敬、诚信、勤奋、创新”的校训。
再好的教学理念也要靠人来实践。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名师”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想让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在“名校”的品牌下实现规模日益扩大的良性循环,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年薪制是李光宇打出的第一张牌。只要完成任务,就保证老师拿到 5~8万元。这个举措如同一石击入湖中,在全省中学老师心中荡起阵阵波澜。
李光宇说,学校就应该把对教师的尊重、关心、理解放在第一位,校领导要多与老师们进行换位思考,强化“领导就是服务”的管理理念,实实在在帮老师们解决后顾之忧,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工作。
更多的管理还体现在平时。李光宇认为,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两支队伍:好的师资队伍和好的管理队伍。前者,依托北大附中的资源,不惜重金以河南省最高的工资水平到各校聘请名师。对学校的管理则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运营,既重资历又重能力,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等。
2003年,李光宇做出了又一个惊人之举,减少收费生名额,拿出600万元招收3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免除这些学生在校期间食宿、学习的所有费用。
除了这次大规模免费招生的行动外,李光宇每年还要通过全免、减 70%、减半学费及食宿的形式招收河南各地的优秀学生,“这些优秀学生就像领头羊,他们对同龄人的影响是老师无法替代的。”
李光宇的教育之路还要往前走,他已经在郑东新区的黄金地段买下142亩地,再投资1.5亿元人民币,目前正在开工建设双语幼儿园和外国语小学,并为中小学教师建设教师公寓。同时正在积极筹划再购买1000亩土地,寻求国外名校合作办大学。
“教育产业我会一直办下去,会在其他城市再建学校,形成一个教育集团。”李光宇称他的教育产业链条是在一步一步慢慢连接的,新郑校区的基础打好了,才可以抽调一批人搞扩张。这和他的企业经营理念一脉相承。
李光宇的目标是把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建成中国的菲利浦斯中学和中国的伊顿公学,后两个学校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出产”了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总统。李光宇希望在他的学校中能够出现共和国未来的领导人和诺贝尔奖得主、著名企业CEO这样的栋梁之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