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人物>


人物
一个儒商的教育梦
竭尽心力护国宝
情寄诗词翰墨间——记女书法家、诗人林岫
白伯骅人物画简评


竭尽心力护国宝

――记周恩来、梁思成保护文物建筑二三事

史 珍

 

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文物学者罗哲文先生,早年曾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现虽已年愈八十,但仍然不遗余力地奔走在中国古建筑文化与保护领域。在罗哲文和笔者交谈中,深情地谈起自己亲历过的,周恩来总理和恩师梁思成先生竭尽心力保护中国古代文物建筑的往事。

北海团城怎样完整保护下来的?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都在大兴土木,轰轰烈烈搞建设。北京是国家的首都,对外交往的窗口,更是要加快实施建设新兴现代城市的方案和设想。但当时的建设思想,对古代文物建筑的保护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随着建设步伐的推进,古老的北海团城,也被列进了打通北京内城的朝阳门至阜成门交通干道所必须拆除的建筑物之中。

北海团城,位于古都北京的中心部位,是古都精华所在。回溯北京的历史,北海的团城是辽、金两朝当地离宫别苑,明、清两朝皇宫 御苑的组成部分,见证了北京都城演化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团城的文物价值很高:团城的布局和建筑全国罕有,城内的文物元代大玉瓮价值连城;围城古树也皆是辽、金遗存,生长了近千年,还保存了精美玉佛和假山凉亭等,十分珍贵。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和一些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专家、文人学者都曾赞美过,从阜成门到朝阳门,是古都北京古文物建筑最为集中的一条线,也是最美的一条线。而北海团城就位居这条古美线上的中心点。

然而,这一如此珍贵重要的古文物建筑瑰宝,却被一些盲目的规划者们排斥在新北京建设规划之外,几乎要把它从新北京的建设地图上抹掉。

1954年初,当梁思成、范文澜、翦伯赞等几位知名专家学者风闻北海团城即将被拆毁的信息,焦急万分,他们纷纷出面呼吁保护团城,并通过各种方式和各个渠道,要求制止这一将造成千古遗憾的方案实施。 但一些市政领导和城市规划人员,受“破旧立新”“贪大求快”的思潮影响,仍坚持要执行拆毁团城的方案,团城危在旦夕。

1954年春季,团城即将遭拆毁的消息,经各种渠道传到了国家文物局。一天,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把工作人员罗哲文叫去,要他迅速全面汇集有关北海团城的资料,包括测绘图纸、文献资料、照片和古建筑、古树、文物的情况等,并草拟报告。

罗哲文在两三个月之内,快速完成了这一任务。这份报告经研究定夺后,成为以文物局名义继续向中央决策领导层呼吁保护团城的文件;郑局长还做了最坏的打算,万一团城保不住,也可据此为后人留下一套完备的团城资料。梁思成先生看了报告后更是苦心筹谋,下决心谒见周恩来总理,恳陈保护北海团城的意见。

周总理如约与梁思成先生会面晤谈。梁思成的思考陈词也打动了总理。此后的一天,周恩来亲自考察了北海团城。他一级级登上台阶,仔细察看了团城内的承光殿、元代玉瓮和乾隆皇帝封赐的栝松、白皮松等古松树,考察了团城周围环境。他轻车简从,并没有其他官员跟随,意图是是想不受他人干扰,以便做出更科学的判断。

很快,周恩来便召集各方人士开了一个联席会议,专门讨论研究北海团城的去留问题。会议最后,周恩来亲自拍板,决定将北海团城完整地保护下来。

细心的周恩来还决定,为保证朝阳门至阜成门交通干道的修建贯通,将国务院中南海西北角的围墙向南推移十多米,加宽北海大桥,交通干道即从团城的南面绕道而行。

就这样,当年危在旦夕的团城,在专家学者力保,周总理亲自决断下,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

全国重要的古建筑何时装上的避雷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几年内,发生了好几起古代文物建筑遭雷击起火被毁的事件。1952年,坐落于河北遵化县的清东陵康熙景陵大碑楼,因遭遇雷火全部被烧毁。1956年6月的一个夜晚,国家文物局又接到消息,位于北京明十三陵长陵的棱恩殿(楠木大殿)被雷击着火。

中国的古代文物建筑,大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最怕的就是火灾。许多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天火”即雷击引起古建筑火灾的事例比比皆是。

长陵棱恩殿起火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周恩来总理耳中,他立即指示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会同北京市有关部门人员,一起前去检查处理。

郑振铎局长接到总理指示后,立即约请梁思成先生等一同去现场勘察,罗哲文也随同前往。一路上,大家心情忐忑不安,不知这座珍贵的楠木大殿被雷击毁成了什么模样?

到达十三陵长陵的棱恩殿现场后,一行人看到大殿的后金柱柱顶被雷劈裂,柱顶呈现黑色被烧焦的痕迹,但整个大殿的外观并没有受到破坏,依然完好。这时大家的心绪才缓和下来,由沉郁转而有些庆幸。因为棱恩殿是全国惟一的一座巨型楠木大殿,弥足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建筑。若一旦焚毁于雷击火灾,将会让国人痛心疾首。

回城后, 郑振铎立即吩咐罗哲文,赶写一份对十三陵棱恩殿遭遇雷击焚烧情况的勘察报告。这份报告遂以郑振铎、梁思成的名义,呈交给周总理。

周恩来认真审看了报告,他从棱恩殿发生的意外,联想到全国木结构和木砖结构的古代建筑有成千上万,预防雷击引起的火患,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全面加以解决。

于是,周恩来很快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重要的古代建筑上都要安装避雷针。避雷针的安装,有效地防范了雷击导致的火灾,保护了全国一大批古代建筑的安然无恙。

一号地铁线为何绕行古观象台?

 

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一侧,耸立着一座古城台,其上陈列着不少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这就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遗址古观象台。城台为元大都东南角楼旧址,明正统七年(1442年)将其改建为天文观测台,并在台下西部建四合院和紫微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北京古观象台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观象台之一,以使用年代最久,保存的大型古天文仪器数量最多和完整而著称,同时,古观象台还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古代天文、气象观测记录、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从1724至1902年,近180年间每天的气象记录完备资料,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气象观测记录了。

现古观象台上陈列着八件大型清代铸造的铜质天文仪,有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等,这些天文仪器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造型也高大美观,上刻升龙游云的雕饰细腻流畅、栩栩如生,成为中国古代天文科学与铸造艺术的完美结晶。

就是这样一座价值连城的文物建筑遗址,在“文化大革命”中,也险遭拆毁或搬迁。当时正值“文革”之初,罗哲文等几位专业干部听到北京古观象台因妨碍修建地铁,就要被拆迁的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一有重大历史与科学价值的文物绝不能被拆毁,同时也不能搬迁。因为一旦拆毁,一个重要文物遗迹就将永不复存,如果搬迁也不妥,因古观象台的位置十分重要,挪动了位置,古往今来从现址观测到的天文资料,天体变化的宝贵数据等将造成重大损失,这不仅对中国,对世界科学史也是重大损失。尽管他们知道干预此事并不合时宜,但还是行动了。

罗哲文等几人自发组织起来,自带照相机、测绘仪器来到古观象台进行实地考察,并做了测绘、摄影和查考历史文献等工作。之后又与北京天文馆的人员共同起草了一个关于保护古观象台的报告。当时国家文物部门已不能正常履行职能,梁思成等著名专家学者也被打倒,他们只好以群众名义把报告转送给周总理。 但面临文革动乱,总理日理万机,千头万绪,古观象台的命运究竟会如何?谁心里也没有底。

周恩来高度关注了罗哲文等人的群众来信,并指示要保护好北京古观象台。尽管当时条件极端混乱、困难,他仍亲自找了地铁施工部门和有关部门商谈,做了许多工作,最后决定,在地铁施工中实施保护古观象台方案。这个方案确定:北京古观象台保留原址不动,而地铁线绕行观象台遗址,同时考虑到修建地铁可能会对古观象台基础造成影响,国家再专拨一笔经费用于加固古观象台的基础。就这样,北京古观象台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过问下,得以完好保存至今。成为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城中,展现古代文明的一个亮点。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