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11月5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本届进博会总共约有240家香港企业参展,较首届增加50%。过往三届,参展的香港企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多种形式真正走进了内地市场。
11月4日,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时,香港地区商人陈文芳正在住地观看直播,并为第二天的正式开展做最后准备。
这是陈文芳的公司第三次参加进博会。今年为了参展,她10月10日便抵达上海。
按照防疫规定,从香港赴内地需要实施14天隔离观察,并在之后开展7天社区健康监测。相比其他已在内地的展商,陈文芳的“进博时间”多了21天。
疫情期间出行并不比往常便利,而陈文芳并不觉得辛苦。“无论怎样都要来参加进博会。现在内地市场广大,而我们在内销市场依然缺乏合作伙伴,希望通过进博会的平台找到更多商机”。
11月5日,陈文芳的企业团队与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一道亮相进博会。在这个宏大的参展数字背后,是每一位参展商希望深入内地市场的开拓之心,亦体现渴望知晓这里消费者的进取之意。
“现在布局妥当,等到疫情结束,便可以开足马力做事。”这句话是陈文芳的心声,也是香港贸易发展局(下称“香港贸发局”)的心声,亦是全球化思维下,世界的心声。
新机遇:进博会成为桥梁
为参加进博会而来沪隔离14天的港商,不止陈文芳一人。
香港贸发局今年组织近60家香港企业参展。该机构统计显示,组织参展的港商中,有8位特别为参加进博会提前来沪,进行“14+7”的隔离。这种情况,在去年进博会期间就已出现。
“香港企业非常重视这个机会。”香港贸发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吕剑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即使出行存在一定困难,进入内地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企业还是要来参加。”
香港自2018年首届进博会起一直积极参与。香港特区政府11月5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本届进博会总共约有240家香港企业参展,较首届增加50%。
在吕剑看来,进博会已经成为香港企业有效拓展内地市场的重要合作平台。进博会能够带来实效,正是吸引香港企业不断前来的源动力。
据记者了解,过往三届,参展的香港企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与内地企业签订合作意向,而且以多种形式真正走进了内地市场。
纬丰环球企业有限公司是香港一家专注于米粉生产的食品贸易企业,2020年该公司第一次参加展会,在展会期间以高达110万美元实单录入系统,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备忘录的订单高达1亿人民币。
Green Monday集团致力于推动素食主义及环保理念,主打食物科技产品,因为进博会,结缘内地企业,2020年年底便在上海开出了沪上第一家绿客门纯素超市。
走入、站稳内地市场,也是陈文芳参加进博会的诉求。她在香港拥有一家食品公司,2014年创立KAIKEE品牌,2019年首次参加进博会,“当时认识了一位客商,并与一家上海代理商达成合作,后因疫情中断合作”。
2019年时,通过进博会与内地“结缘”,让陈文芳看到内地超大的市场规模以及潜力。“内地市场消费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得到品质好的产品。在新冠疫情暴发后,旅行限制使得消费者无法方便地走出去亲自买到香港的产品,我们希望将产品带到内地,带到内地消费者的‘家门口’”。
随着中国受疫情的影响逐步减小,经济全方位复苏,陈文芳和诸多港商一样,迫切地希望尽早在内地市场打好基础,“现在布局妥当,等到疫情结束,便可以开足马力做事”。
新格局:政策提供舞台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内地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可同日而语,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诉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何让香港企业更好更深入进入内地市场,不仅是相关企业的切身命题,也是两地各级政府主动探索的一个新时代选项。
吕剑,北京人,在香港贸发局工作近二十年。他目睹了内地与香港投资贸易领域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时代更迭下利益汇合点不断深化扩大的路径演进。
中国商务部信息显示,内地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两个“最”的背后,少不了政策的顶层设计。
自2006年1月1日起,内地对原产于香港的产品全部实行零关税,原产于香港的货物进入内地市场已经全面实现了自由化。随着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深入实施,服务业领域也基本实现自由化。
中国内地于2020年1月开始施行的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亦更加便利港商直接在内地设立企业。港澳投资者在内地投资参照外商投资法和有关实施条例执行。
“十四五”规划强调扩大内需,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是香港企业开拓内地市场的又一大政策利好。
香港企业对前往内地开拓内销市场兴趣更加浓厚。此次前来参展的United Services Company的颜女士表示,内地的时尚市场,特别是上海,都和国际市场非常接轨,期待自己的公司可以为内地时尚市场带来新鲜的空气。
“‘十四五’开局意义非凡,有助于香港发挥所长,打造新的功能,创造新的优势,服务国家所需。”吕剑表示,香港是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者。“香港可以把全球贸易资源、商品以及服务引进内地市场,同时发展跨境电商以及产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相结合。我们同时也希望助力内地企业走向世界,对接全球商机。此外,香港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帮助内地资金‘走出去’,并让国际投资者通过这一通道更便捷地‘走进来’”。
香港与内地双向需求强大,进博会会场里就有小的“体验场”。
为了促进双方发展,香港贸发局每年都在进博会会场建立商贸对接平台,安排采购商到进博会与香港企业在展前以及现场进行一对一商贸配对,推动更多的合作。去年这样的一对一洽谈超出了预约量,今年的预约情况更加乐观,在开展前,已有114个企业报名参加766场这样的一对一对接。
新课题:把准消费者“脉博”
政策舞台有了,市场平台有了,香港企业如何站稳内地市场?
“香港企业需要适应以及调整。”吕剑坦言,以往香港企业做出口贸易,大多进行贴牌或整宗货物贸易,只有少量企业有能力搭建自己的分销网络,而在开拓内地市场时,除了传统模式,更需要搭建良好的供应链来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够对小批量采购电商平台的需求进行快速反应。
特别对于香港中小企业来说,内地市场的体量、规模都决定了其真正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很多企业以前不具备在这种大型消费市场上去推广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分销网络的经验和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为这些香港企业带来最新的市场资讯,帮助他们了解现在内地的情况。”吕剑表示。
此外,香港比较成熟的品牌在内地的影响力还不够大,这也是包括特区政府在内的各方,希望能够帮到香港企业开拓的方向。
全面把握机会,积极与内地市场融合,每个人都在尝试与努力。
吕剑和同事在思考新课题,他们需要解决如何利用内地流行的零售渠道和平台帮助香港企业打开市场。在进博会上已经可见新的尝试,香港的Kol被请到现场进行直播。直播带货,在香港还是一个新玩法。
首店之后,绿客门在短期内又分别在上海两座地标商城开出两间门店,创始人杨大伟看到可持续生活近年在内地发展迅速,他希望,让植物基饮食渗透到更多的消费者群体。
进博会结束后,陈文芳计划再对内地不同地区市场做一个透彻的分析研究,她觉得,不同地区消费水平不一样,要配合合适的营销方式。不过要尽快做好的,还是搭建起微信小程序的售卖平台,把自己手作的XO酱越来越多地送到内地消费者手中。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