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港澳•华人华侨

特稿:正本清源新一课

2021-09-03 11:27:00 【关闭】 【打印】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即使香港在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但仍然是中国领土。”82日,在香港汉华中学,30多名中四(相当于内地高一)学生在香港问题的由来是什么的设问里,开始了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的第一课。 

  作为通识教育科的改革与优化,这是公民科精心准备后的首次亮相,更标志着香港教育系统性正本清源的又一重要举措正式落地。 

  洗脑”“播毒的所谓通识教育 

  公民科之前,是通识教育科贻害香港学生的漫长时间。 

  香港回归前,通识教育只是选修课,2009年开始列入必修课,2012年开始列入香港高考必考科目。然而自推行以来,其课程内容、评核方式及存废等问题一直备受质疑。 

  比如,一些学校的通识教育各类教材常见如下内容:攻击一国两制;美化非法占中;激化香港与内地矛盾;介绍内地时引用过时的数据;引用典型的西方视角下关于中国话题的负面结论等。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长卢文端表示,通识教育科教材是香港中学生常用读物,一段时间以来其部分内容却偏离教育宗旨,甚至沦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煽动学生参与违法暴力活动的工具。 

  首宗修例风波期间正式受审案件中,被告就是一名15岁的中学生。他携带镭射(激光)笔及改装雨伞参与示威游行,被裁定意图管有攻击武器在公众地方管有攻击性武器罪成,被判入更生中心。此案例正是由于国情教育的缺失,以及学生对香港特区缺乏基础的正确认知。 

  202011月,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宣布,特区政府决定根据通识教育科课程宗旨和目标,精简课程内容,巩固知识基础,优化教材和考试安排,并冠以新的科目名称。 

  重塑国家认知与身份认同 

  20212月,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向全港中学发出通函,公布优化高中4个核心科目的课程和评估,其中通识教育科优化后的课程理念强调帮助高中学生了解香港、国家和现今世界的状况,以及其多元化和互相依存的特质。 

  这是香港教育进行系统性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重要一步。 

  4月,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正式宣布,优化高中4个核心科目的课程,其中通识教育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由“‘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3个主题组成。公民科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积极态度和国民身份认同,学生须学习国家发展历程、宪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 

  这是对通识教育科的纠偏课程。香港教联会副主席、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说,公民科的设计对症下药,一方面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另一方面对港情国情世情都做了全面、客观、专业的知识界定和教学设计。 

  这样的新学科对于学生全面而正确认识港情国情,乃至对一国两制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正确理解,都有着以前通识教育科不可比拟的效果,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国民身份认同。邓飞说。 

  作为授课教师,汉华中学老师黎国诏的感受更加深刻。他说,不同于原来的通识教育科,公民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国家发展。公民科课程内容比较集中,并且更深入讨论国家发展的步伐,带给学生积极正面的信息。 

  建立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系迈出关键一步 

  刚刚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大湾区教育高峰论坛上,众多来自香港和内地的教育界代表透过圆桌讨论和一系列主题演讲,围绕如何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香港教育体系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香港教育必须正本清源。益利乐生教育基金主席兼汉鼎书院校监徐莉表示,香港须透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香港教育体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全面认识和深度感知。 

  设立公民科正是香港建立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系迈出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是特区政府施政迎难而上的表现,更是香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必然是以尊重一国为前提,这就要求对国家的历史和发展有全面客观的学习和认知。邓飞说,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才真正有利于一国两制实践的行稳致远。 

  正如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所指出,教育不可以是无掩鸡笼。香港的教育必须在一国两制根本原则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更必须帮助青少年建立对一国两制的价值认同。 

  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杨润雄表示,课程发展是一个持续改进与优化的过程,他希望大家支持公民科顺利推行,共同培育学生成为与时俱进,具备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为国家和香港作贡献。 

  上完公民科第一课后,汉华中学中四学生洪悦表示,希望通过公民科增强对国家的了解和认同。我是香港人,我更愿意说我是中国香港人,这是一份荣誉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