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港澳•华人华侨

6年多来,台胞李佩珍扎根厦门海沧区青礁村参与社区建设——
最开心是看到村子“活起来”

2020-08-17 10:28:00 【关闭】 【打印】

  来自台湾宜兰县的李佩珍,在厦门海沧区青礁村的社区营造工作已步入第七个年头。 

  她仍然记得第一次到村子里时的印象:大雨倾盆的夏天,荒烟蔓草的古厝已年久失修,唯一一条通往村里的小路泥泞不堪,她一脚踏进泥里,好不容易拔出脚来,凉鞋鞋带却扯断了。她笑说,这里的土地会黏人,这一黏就是6年多。 

  李佩珍本是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的规划师,在台湾已有10余年参与乡村建设和社区营造的经验。2014年,应海沧区民政局邀请,她随团队来到厦门海沧区青礁村,参与社区规划、建设工作。 

  青礁村曾被规划为拆迁村。他们调研发现,村里留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古厝多达39栋。李佩珍介绍说,我们的工作就从年轻人和这些古厝开始。 

  20145月,经过李佩珍不厌其烦的鼓励和推动,在青礁村院前社,由一批80后、90后年轻人组成的院前济生缘合作社成立。这些年轻人和李佩珍一起清理鸡舍、猪舍、茅厕,整治乡村环境,将整理出来的地块开辟成城市菜地,建设成为绿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亲子教育体验基地。他们还将古厝一座一座清理修葺,并结合每一座古厝的历史充分利用,这些百年古厝在改造后重焕生机,有的成为展示宗亲文化的博物馆,有的成为集四点钟学堂”“国学课堂等功能为一体的书院。 

  我们的理念是,只有村民积极参与,走出小家共建大家,村子才会越来越好。李佩珍感叹说,这个过程遇到很多社区建设的困难,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两岸语言相通、文化相近、民心相亲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在李佩珍的带动下,又陆续有三四十位台胞来到海沧区基层参与乡村社区建设工作:在海沧社区,来自高雄市的王嘉麟推动地方培根项目,带领青少年深入了解家乡历史、认同家乡文化;在海发社区,来自新竹市的刁威淇致力于创意教学,培养小小解说员的表达能力与文化自信;在渐美村,来自云林县的赖护鑫推出幸福食堂项目,解决高龄老人用餐问题……这些台胞们正和李佩珍一起挥洒汗水、扎根乡村。 

  如今,青礁村已成为环境优美的闽台生态文化村,各地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村子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我最开心的是看到村子活起来,现在青礁村已经有一些休闲观光、研学体验的特色产业,这两年就有几十名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李佩珍说,村民们都感慨,原来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几个月才愿意回来一趟,现在也愿意每周都回来看看了。 

  除了深耕海沧区,李佩珍和她的团队还有更高的目标。我们在海沧区发展6年多,已经有一些成果,希望能够把这里的经验辐射到更多地方。今年起,李佩珍和小伙伴们开启了西部驻点计划,分批前往甘肃、宁夏等地,发挥团队在乡村建设、产业再生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能够深入西部基层去了解情况、发挥所长,对我们这些台湾青年来说也是难得的锻炼和学习机会。李佩珍说,我们以自身的专业耕耘大陆乡村,不仅实现了个人的发展和理想,还看到未来乡村的美好前景,看到两岸融合发展的美好前景。 

    

    《 人民日报 》( 20200816 06 版)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