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

中国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看看咱超700亿斤的“海产库”

2025-08-13 15:10:00 【关闭】 【打印】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近年来积极推进深远海养殖,构建“养殖—销售—餐桌”供应链,拓展海洋全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为工人在霞浦县三沙镇海域的海洋牧场进行养殖作业。王旺旺摄(人民视觉) 


近日,山东省荣成市爱伦湾海洋牧场养殖区一派繁忙,养殖工人驾驶渔船穿梭于碧波之间,进行海带采收、鲍鱼投喂、养殖筏架整理及增补浮漂等作业,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海上耕作”景象。图为养殖工人驾驶渔船在整理养殖筏架、增补浮漂。李信君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沿海资源,海上养殖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和特色产业。图为位于电白区的一处浅海养殖场。黄胜林摄(人民视觉) 

  许多中国居民发现,这几年,餐桌上的海水产品越来越多了。从常见的带鱼、黄鱼,到以往比较稀罕的鲍鱼、斑节虾,不仅菜场超市卖的品种越来越多,价格也亲民了不少。这背后,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既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中国拥有约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万多公里岛屿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海上养殖业转型升级,蓝色粮仓日渐充实,大国饭碗更加丰富。十四五期间,中国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已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

  深夜,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八角港,伴随着阵阵马达轰鸣声,刘玉磊乘坐的船向着海洋深处出发了。7个多小时以后,他抵达距离大陆岸线42海里的山东省长岛南北隍城海域经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作为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长,每年的海上春耕,他都要在网箱平台上驻守一个月。

  从空中俯瞰,几座庞然大物立于海面。它们是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站在船头眺望,智能网箱平台如同海上城堡矗立在海天之间。这些单体网箱底座长宽均为68米,包围水体9.4万立方米,可养殖100万尾鱼。

  我们这里所处的海域为一类水质,年平均水温11摄氏度左右,盐度也很合适。刘玉磊说,这里海水深度在27米到35米之间,海水流速1.5/秒。几十秒时间,网箱就能换一次水,比养殖车间换水频率高很多。

  如今,中国已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660万立方米,年产量47万吨。根据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海水养殖稳产保供作用持续发挥。

  “2024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超3700万吨,达到700多亿斤,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粮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成鹏向记者介绍,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海水产品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多元化国民食物供给体系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海水产品在居民食物消费中对禽畜肉类的替代作用,实际上增强了土地、淡水等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环境污染水平。 

  张成鹏分析,这一成就有两方面支撑因素:一方面,我国海水养殖历史悠久,海水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得益于我国以养为主的产业策略,2024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2527.64万吨,海洋捕捞产量为962.32万吨,海水养殖在海水产品产量的比重近70%。另一方面,蓝色粮仓的建设与推进,离不开国家顶层设计、政府政策引导和科技创新支撑。近年来,各级政府在金融、产权、用海等方面对海洋渔业领域的重点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对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现代渔业装备设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等提供政策支持,如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海洋牧场建设项目、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的渔业发展补助资金等。张成鹏说。

  激活深蓝牧场潜能

  从吃得饱吃得好,从近海捕捞到深海牧歌,中国正加速科技创新与装备升级,激活深蓝牧场潜能。

  渔业养殖挺进深远海—— 

  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码头出发,乘船航行约1公里,定海湾1深远海养殖平台屹立海中。这一平台长约60米、宽约32米、水深约17米,面积超过4个篮球场,可容纳大黄鱼20多万尾,还能实现智能化管理。福建鑫茂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统锋说,深远海养鱼,水质更好、水流更急,藻类、浮游生物种类丰富,大黄鱼口感接近野生,零售价远超传统养殖的大黄鱼,单位产值是传统养殖方式的10倍。 

  如今,已有11台(套)深远海养殖平台在连江海域安营扎寨,年产优质鱼类近2000吨。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胡健说:养殖业从浅蓝深蓝挺进,能够有效缓解近海养殖压力,推动产业向深远海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张成鹏介绍,长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主要集中在近海海域,远海养殖特别是深远海养殖成为海水养殖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

  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实施以及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的持续投入,十四五期间,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稳步发展,在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网箱以及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装备领域不断更新升级。他说,如深水网箱早期主要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质,而后逐步使用金属框架进行替代,目前在引入六边形框架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减轻结构质量、提高抗风浪能力。此外,智能化装备国产水平持续提高,如水下机器人和智能投喂系统的研发上,在自动投饵算法优化和鱼类行为识别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如何将一粒鲍鱼吃干榨尽?福州日兴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开发即食鲍鱼罐头、鲍鱼调味品、鲍鱼牛磺酸等上百种鲍鱼产品。一吨鲍鱼的产值从10万元左右提高到30万元,鲍鱼的加工利用率从不足40%提升到80%以上。

  数据跃升的背后,是舍得把钱花在创新上。这家公司董事长江铭福说:每年投入产值的6%7%用于研发,引入专家团队,攻关海洋生物活性肽产业化生产。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介绍,今年上半年,海洋渔业数智化转型加快推进。大黄鱼声波无网海洋牧场应用于温州海域,智能化深远海海参养殖网箱金仓一号在烟台出坞,集产品溯源检验检测智慧监管食安宣教于一体的现代化水产品安全中心在黄沙水产中心建成……一系列成果振奋人心。

  持续巩固蓝色粮仓优势

  在广东汕尾,伏羲一号项目通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立体化利用;在山东烟台,耕海1项目则将现代渔业养殖、休闲文旅、科普教育等融为一体,开创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的新模式…… 

  十四五期间,我国构建起极具中国特色的水产产业模式: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而出现的智慧渔业模式;利用生物共生原理,实现种植和养殖相互促进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渔业与旅游、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融合渔业模式;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形成的渔光互补模式等。

  种源自主可控是产业命脉。海洋种业更是现代海洋渔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张成鹏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力开展海水养殖核心种源攻关,在养殖品种创新领域,我国已形成传统经济鱼类与冷水鱼种协同开发的选育格局。富发1、金鲳鱼晨海1、中国对虾黄海6及石斑鱼金虎杂交斑等深远海适养品种成功培育,其中,黄海6是我国第一个聚焦耐低温性状的中国对虾国审新品种,金虎杂交斑则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特征。

  2024年,我国审定发布水产新品种23个,水产新品种累计达306个,其中包含多个海洋水产品。同时,国家水产育种联合攻关计划有序推进,对南美白对虾等7个引进种开展育种攻关。培育南美白对虾新品种3个,国产种虾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水产养殖生物新品种培育实现了种苗生长速度、抗病力与耐低温能力的全面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洋渔业种业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正在不断探索。

  胡健介绍,在原有海带、鲍鱼、牡蛎等优势品种基础上,近两年连江县推广了三倍体牡蛎养殖,实现岱衢族大黄鱼规模化育苗,以多元化养殖促进水环境平衡优化。坚持适度开发,不搞竭泽而渔。他表示,连江将合理规划海上养殖区域,推动养殖业规范化、生态化,推动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全力推进海漂垃圾整治,努力打造全省最美海岸线

  深远海养殖设施的应用也有效缓解了养殖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有利于近海养殖区的水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专家介绍,深远海养殖通过循环水系统、IMTA(多营养层次养殖)等绿色技术,能够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和养殖污染的减排。这些技术降低了传统养殖的环境污染,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面对气候变化、国际渔业资源竞争等不确定性,十五五期间,巩固蓝色粮仓优势仍需不断发力。张成鹏表示,未来要想实现从产量第一迈向价值引领,还要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完善的渔业资源调查、养殖捕捞、加工销售和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升级。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