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

2022年中欧经贸合作:亮点频现,稳定可期

2023-01-01 12:36:00 【关闭】 【打印】

  2022年,全球经济面临来自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等多方面挑战。但与此同时,新能源基础设施和新能源消费加速发展,电子商务和低碳经济成为应对与解决国际经贸合作发展困境的新亮点。中欧继续保持良好的相互协同配合关系,贸易与投资保持平稳发展,成为全球地区间经贸合作的稳定力量,也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12月初来华访问时,表达了与中国通过加强直接对话合作,减少误解误判,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意愿,也愿意与中方继续推动双边投资协定,增强供应链稳定互信,并深化各领域合作。

  双边贸易互补互利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1-10月,中国自欧洲国家进口商品共计4064.0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4.4%;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商品共计6213.6亿美元,同比增幅为10.8%。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对欧洲的进出口在2022年1-10月整体表现较为强劲,其中1月的出口额同比增幅高达33.5%。这是因为,受2021年各月贸易基数的影响较大,2021年下半年开始,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的经济恢复增长的速度加快,欧洲市场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由负转正,带来支付能力的提升和进出口的强劲增长。

  2022年12月6日,中国建造的规模最大、重量最重的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从山东青岛启航,将历时约55天抵达欧洲北海海域。图为12月2日,航拍正在装船的“企鹅”FPSO。

  在全球供应链面临挑战、产能过剩向产能不足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国的巨大市场为欧洲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也满足了欧洲企业和消费者的生产与消费需要。

  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在国别分布上呈现稳定增长和扩张的态势。从进口来看,2022年1-10月,中国进口额超过100亿美元的欧洲国家有8个,包括德国、俄罗斯、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其中,中国从俄罗斯和瑞士的进口额增幅较大,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9.9%和31.1%。中国对欧出口超过百亿美元的国家有11个。其中,除了对英国的出口同比下降3.5%外,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在前10个月都实现了增长,且对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捷克和希腊的出口额的增速都超过了20%。

  国家间的贸易商品结构既是双方产业比较优势的体现,又反映出跨国产业链配合的程度和模式。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在中欧班列等贸易创新方式的支持下,中国与欧洲企业积极探索和充分发挥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优势,贸易涵盖的商品品种十分丰富,进一步强化了中欧间存在的利益互补与经济相互依赖。2022年前10个月,中国自欧洲进口总额较多的商品有矿物燃料、机械、车辆、电子机械、珠宝等,其进口额分别占自欧洲进口总额的19.1%、10.4%、9.9%、8.8%和8.8%。。中国经济和市场为欧洲出口企业创造了长期的稳定发展预期,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进口促进平台,不仅为欧洲企业提供了展示创新产品的空间,更拓展和丰富了对华出口的渠道。相比而言,中国对欧出口则较为集中,出口额占比排名前三的商品分别是电子机械(26.6%)、机械(17.6%)和车辆(5.4%),主要集中在对荷兰、德国、俄罗斯和英国的出口。

  双向投资展现市场协同态势

  2022年,中欧双向投资持续发展。

  前8个月,仅欧盟国家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比就猛增123.7%。德国化工集团巴斯夫在广东湛江投资的一体化基地项目投产,这项计划持续到2030年的石化项目将成为巴斯夫的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也是其在欧洲之外最大的一体化生产基地。成熟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广泛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成为吸引巴斯夫投资的主要因素。德国科技公司默克在中国的“电子科技中国中心”及首个液晶显示器OLED材料生产基地在上海正式落成投产,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液晶显示器领域的竞争优势。

2022年11月7日,上海,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大众汽车集团旗下保时捷MISSION R最新电动车型亮相。

  在汽车领域,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在长春市开工,宝马也表示将扩建在华电池项目,成为其德国之外的第一家动力电池中心;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领军企业之一的法国艾菲集团,在武汉追加投资建设艾菲中国研发中心及武汉新工厂项目。欧洲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在华投资的快速增长展现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将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消费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也不乏亮点。受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加、消费类产品有所反弹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等方面赴欧洲开展产业链协同配套的投资有所增加。中远在汉堡港的投资反映出市场对进一步增强物流运输保障、满足信息技术发展对交通运输效率提升的需求。

  但是,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市场预期并不乐观,将影响企业投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2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23年欧元区和英国的经济增长将分别从今年的3.1%和3.6%大幅降低至0.5%和0.3%。受地缘政治冲击,欧洲经济在能源供应、贸易投资关系、金融流动和人员往来上将面临巨大挑战,不仅影响各国实现市场供需平衡的能力,还会造成在欧投资企业的供应链更为紧张。德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动能减弱将使得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面临更多阻碍,欧盟也可能会因为内部成员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和财政资源的收缩而变得更不稳定,这些都是影响中国企业赴欧投资的重要因素。

  推进更高水平合作

  中欧是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两方。中国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欧盟坚持战略自主,双方有着广泛的共识和发展利益联系,也应该为全球经济克服困难发挥更为积极主动和重要的作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遵循国际规则与惯例,通过合作而非对抗来解决共同关切,以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条件和可能空间,既是中欧的共识,也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最高的方式。

2022年11月10日,上海,第五届进博会上食品及农产品展区,瑞士食品展台。

  12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与来访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举行会谈时强调,中欧要开展更高水平合作。中国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欢迎欧方继续参与、继续共赢”。

  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为双方达成共识并适时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中欧需要以明确的规则为双方企业开展经贸合作创造更为稳定的外部环境,鼓励企业基于市场需求,通过长期的谋划和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寻求发展效率的增加和福利的提升。这种双边合作既可以在欧洲,也可以在中国,还可以由中欧双方在第三方市场推动,以灵活的方式和持续迭代升级的路径支持企业成为推动中欧提升疫情后经济发展动能的主力军。

  周 密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