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

“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研讨会欢迎词

2021-12-09 16:35:00 【关闭】 【打印】

   尊敬的研讨会组织者和参与者、各位同事、朋友们!

  我想在一开始就强调这个由会议组织者提出供大家研讨的问题的特殊重要性。(现在)最令人遗憾的是,现代文明的发展导致文明自身乃至整个星球都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在地球生命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某种生命可能没有未来的情况。还有什么比这个真正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更重要和更高的呢?!

  是否可以阻止事件朝这种方向发展?我愿意相信是可以的,如果我们,生活在我们星球上的所有人,普通人、政治家、农民和国家领导人,都能通过(考虑)自身的命运和自己子孙后代的命运来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只有有了这种意识,我们才能采取足够的措施来拯救地球。

  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共识。目前只有少数人——科学家、个别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在日益关注谈论这个问题。而绝大多数忙于解决自身日常问题和麻烦的普通人及政治家,如果他们想到这个,只会把它当作是某种抽象的问题,与他们、他们的家人和后代没有直接关系。

  认清现实的过程前进得太过于缓慢。这可能导致我们会来不及采取必要和充分的措施来保护地球。

  我已经活了很长的年头,我清楚地记得人类从冷战状态(实际上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走出来的那段过程。那时我们都怀揣希望度日。希望毫无意义的多方面军备竞赛将会结束,而流向它的巨额资金会被重新分配,用于解决地球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希望战争停止,世界变得更友善、更安全。希望各国人民和各个国家加强对彼此的信任,尽快就解决共同问题和维护全人类共同价值达成一致,没有它(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人类将失去统一认同。

  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现实是,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变得更加问题重重,它的未来更加难以预料。因为随着冷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热战)后形成的制衡体系也崩溃了,(而该体系)一度保障了世界进程的相对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体系。个别国家和他们的联盟试图按自己的标准来架构世界,这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从政治领域开始,危机迅速蔓延到其他领域,促使这些领域内部形成“自己的”危机。

  结果,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类已经处于最深的系统性文明危机之中。保存地球文明最重要的所有条件——政治、经济、环境、道德——都处于最深的危机之中。人类,最主要的是世界的主要大国的统治阶层,尚未就全球性危机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达成摆脱危机的共识。用来形成应对文明危机的有效机制和手段所必需的巨大资源正被用于发动一场新的、越发没有意义的军备竞赛。

  当今世界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21世纪现实相适应的新的世界体系。构成它的决定因素只能是道德因素。以军事、军事政治因素为决定因素来建立这样的体系是不行的。而道德因素的前提则是对这样一个事实有深刻理解并付诸行动,即:我们只能一起生存,否则将没有人生存!对此,没有乐观的替代方案。

  不管喜欢与否,中国都应该并且能够在构建新的世界秩序上发挥客观上的主导作用。其一,是依赖于它自身快速增长的潜力和相应的机会。其二,更重要的是,因为在其它条件下,它将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恐怕是唯一一个执政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具体地规划未来 30 年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世界大国。但他们也很清楚,在维持当前全球趋势的同时实现这些计划是不可能的。中国将无法在一个跌宕坎坷、矛盾对立的世界中成功发展,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世界也不可能在一个动荡的中国环境下安顺向前。

  这就是为什么,也许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大国的战略利益和目标与人类的战略利益和目标相一致。中国很清楚这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曾多次提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2018年,第83页)。

  这正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极其及时倡议的原因。这是一个伟大国家的真诚呼吁,呼吁所有国家和人民认清笼罩地球的危险,互帮互助,扶持弱者,共同建设更美好的生活。中国不仅呼吁,而且正在行动。此类工作的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是帮助包括白俄罗斯在内的一百五十多个国家抗击“新冠”——支援了疫苗、个人防护设备、药品、医疗设备、医生……还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向国际社会提供如此大规模的援助?!

  这就是为什么更加关注中国的建议和倡议对我们所有人都很重要。不应该在其中寻找某种隐藏的意图,而是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保护最重要的人类共同价值——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感谢倾听!

  白俄罗斯共和国副总理,前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白中友好协会主席,阿纳托利·托济克教授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