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

展望对外工作新征程,百年大党致力于为世界谋大同——专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主任金鑫

2021-06-15 15:50:00 【关闭】 【打印】

  就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6月8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人民日报社、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辉煌百年与崭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100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6月8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人民日报社、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辉煌百年与崭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100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图/张辉

  “100年来,党的对外工作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始终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为党的诞生、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躬身力行引领党的对外工作开创了新格局,取得新成就,”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在研讨会致辞中指出。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而我国正处于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对外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那么在新形势下,党的对外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面对着西方世界一些对华不友好的势力对中国的不断抹黑和质疑以及国际关系意识形态化倾向,我们党的对外工作如何实现破局?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在本次研讨会上独家专访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主任金鑫。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主任金鑫接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图/陈磊

  《今日中国》:我们党的对外工作对我国的发展、建设起着什么作用?取得了哪些成就?

  金鑫:在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对外工作发挥作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重视开展对外交往。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时期,为争取国际进步力量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政党外交成为我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打破外部反华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和遏制,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发展成为新型的政党外交,为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期间,我们党通过扩大对外交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党的对外交往成为我们党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和渠道。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世界政党政治空前活跃,政党活动范围拓展,各种政治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各种治国理念不断翻新,不同政治思潮此消彼长,政党之间交流与合作明显加强。政党外交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政党外交的理念和形式,推动政党外交、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协同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深层次的政党外交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对外工作交往面的扩展和质的提升同步进行,对外积极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互相分享交流党的自身建设经验和治国理政经验,巩固和促进国家关系发展,传播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观、互利共赢的新合作观,倡导新的国际秩序观和共同安全观,以及平等互鉴的人类文明观。有效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不仅是中国立体化外交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当今世界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朋友圈”不断扩大,知交尽四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对外工作是党的一条重要战线、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体现,这是对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的科学定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的对外工作至少有三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我们党的认知、认可、认同。二是高举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旗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同世界各国政党的交流合作,拓展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网络。三是发挥党的对外工作在国家总体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更好服务和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主任金鑫主持“辉煌百年与崭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100年”研讨会分论坛。图/张辉

  《今日中国》: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党愿意跟我们进行党际交往,既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也包括很多西方国家的政党。您觉得中国共产党对于外国政党来说吸引力和感召力体现在哪里?

  金鑫: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内政与外交的关联愈加密切,二者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各国政党面临的共同挑战增多,分享治党治国经验的必要性显著上升。面对诸如金融风险、气候变化、疾病传染、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需要整个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群策群力。正因如此,当前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全球治理方兴未艾,政党外交的内涵更加丰富。近年来,无论是在双边层面,还是在多边层面,如何应对跨国性问题,怎样完善全球治理,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政党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议题。通过政党交往的双边和多边平台,各个政党可以交流彼此的治国理政经验,互学互鉴,丰富和完善各自的理论宝库,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时代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增强,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国际社会理所当然地把目光聚焦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政党,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政要认识到,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就无法全面把握中国的大政方针和未来走向。因此,越来越多的西方政党、政治组织,希望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不同形式的接触、对话和交流机制,加强与中共交往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希望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找到理解当代中国发展历程的总钥匙。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政党把同中国共产党开展交往作为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途径。他们希望通过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对话和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建立政治互信,进而交流治理经验,推动经贸合作,促进国家关系的全面稳定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党从提高自身执政能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着眼,纷纷提出加强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党建工作交流,发展中国家政党学习借鉴中国成功经验的愿望带动了政党外交的不断升温。可以说,加强同中国共产党的联系与合作,已成为外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普遍愿望。国外政党和政治组织渴望与中国共产党开展交往,为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很多国家的政党,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党积极“向东看”,他们希望了解中国的成功经验,希望能从我们成功的密码中找到一些对他们有用的东西。原来亚非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给予他们物质方面的帮助,现在很多政党更想了解我们治国理政的一些实用方法,希望学习到“捕鱼的能力”。

  比如,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地方的生动实践,他们就很感兴趣。一些政党来华考察交流时甚至还列了一些清单,注明希望学习了解哪些方面,比如扶贫。我们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带他们去中国曾经贫困的地区,让他们实地了解中国具体的扶贫实践。他们特别感兴趣,觉得我们的一些做法很管用,很受启发。当然我们再三强调我们不输出中国模式,也不输入外国模式,不要求别国复制我们的做法,很多做法都需要结合具体国情。很多外国政党,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像中国一样通过制定实施长期发展规划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长期执政。

  《今日中国》:外国政党对中国治国理政哪些方面的经验感兴趣?

  金鑫: 比如在党建方面、从严治党方面,还有我们党的组织动员能力,与时俱进、自我革新的能力等。具体领域刚提了扶贫,他们对我们的具体扶贫实践很感兴趣,比如山区移民、产业扶贫等。此外,还有我们的生态保护,我们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有我们运用5G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的智能城市管理。

  在治国理政经验的对外介绍方面,有时我们喜欢抽象总结。当然理论方面的介绍阐述很重要,但更让来访外国政党朋友记得住和感兴趣的是我们具体实践的鲜活例子。比如我们可以更多开展可视化的现场考察和视频交流,用可视化、可感知的材料去介绍,让他们一看就明白。这也就是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发展的故事所要努力的方向。

  去年疫情期间,中联部组织外国政党代表线上观摩贵州惠水县县委常委会会议,研究佛手瓜在当地要不要再扩大产能。佛手瓜是从拉美引进的,到贵州惠水后,成了当地脱贫的重要抓手。通过这个会,外国政党代表了解了当地政府是如何扶持农户进行种植和销售的。从产量的提高,到市场的开拓,甚至还讨论了是否要扩建冷链储存设施。他们看后感触颇深,认为我们地方政府既民主又集中,还让他们搞清了当地成功脱贫的密码。

  《今日中国》:  我们党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党建立了哪些交流机制?党际交往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什么作用?

  金鑫:“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我们注重加强同沿线国家政党和社会组织的交流,促进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同不少沿线国家建立了政党会商机制,为共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比如我们与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党、西亚地区一些国家的政党,建立了政党会商机制,从政党角度助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在沿线国家落地。与合作伙伴国朝野政党加强交流对话,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项目的真正需求,可以按照他们的确切需求来开展互利共赢的好项目。朝野政党都赞成的项目,落地实施的效率就很高,也有利于带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政党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推动者,从政党这个层面达成共识,高位推动,政府各部门执行的时候就比较顺畅。

  疫情期间,政党会商机制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共同抗击疫情、恢复经济、稳定供应链方面进行了有效沟通与合作。

  去年11月15日,包括东盟10国和中国在内的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那么在11月底,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我们以“促进新时代中国-东盟合作:政党的责任和担当”为主题在广西南宁举办了中国共产党同东南亚国家政党首次对话会。东南亚国家近40个政党代表,包括20多位党首、5位议长以及我驻东盟国家大使等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参会,东盟国家驻华大使现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和东南亚国家政党关于促进中国-东盟合作的共同倡议》。这有利于推动RCEP在相关国家批准生效。

  《今日中国》:新时代,我们党的对外工作面临哪些挑战?近两年来西方世界抹黑中国、遏制中国的行为不断加剧,您如何看这一新的国际环境?我们党的对外工作又如何进行突破?

  金鑫: 新挑战就在于西方世界还有一部分人不能正确看待中国不断发展壮大这一事实,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有种“酸葡萄”心理。西方少部分人故意突出意识形态与我差异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突出意识形态的差异,就去与对方较劲。我们还是要超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和分歧,来加强互学互鉴,求同存异。

  特别是和西方国家政党政要,我们还要多多交流、交心,哪怕交锋也好。主要是通过交流让他们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国,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中国共产党愿意为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对外工作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推动构建一个良性互动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变化和调整的,互相塑造和彼此适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于外界一些人的不适应,我们不必要过分担心,我们现在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了,我们有足够的自信来应对来自外界的一些挑战,甚至是抹黑。

  我想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以更大度的胸怀来应对。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习总书记曾说过,“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我们党崇尚“大道之行”,我们更多应从“道”的高度来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站在更高道义制高点的有气派的大党。面向未来,我们还会给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让国际社会更加真切感受到大国大党的大胸怀、真担当,在国际上塑造一个可亲、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际社会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我们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大国和大党。

  通过交往、交流、交心,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支持我们。让不了解我们的人,从不了解到了解;让误解我们的人,消除误解;甚至让那些敌视我们的人,也能够放下偏见,真正从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认识我们中国和中国共产党。

  总体来讲,西方国家的一些人对中国的了解远远少于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了解。他们中很多人没来过中国,其对中国的看法是受西方一些媒体对中国歪曲报道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多加强国际交流,让更多的人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只要是来过中国的人,他对中国的看法肯定是会发生积极变化的。我注意到,最近国际上有一些知名学者撰文呼吁,西方要坦然接受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客观现实,要学会和一个持续发展的中国和平相处。相信类似理性的声音会越来越多。

  《今日中国》: 您觉得习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世界意义是什么?

  金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我们崇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其实这一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国际政治中的一种表现或者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这一重要理念,是中国给国际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理念,这也是给国际社会提供的思想理念红利。中国注重知行合一,我们是这样倡导的,也是这么做的。近些年来,我们党和政府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通过不同的平台来使它落地生根,在国际上已深入人心。比如,“一带一路”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等,共建“一带一路”得到了真金白银的支持。将来我们还会搭建更多的功能性合作平台。此外,根据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我们还会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因此,假以时日,国际社会会更充分地认识到共建“一带一路”对实现世界经济共同发展、促进全球互联互通的重大意义,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真谛。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