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

心手相连 昂首向前——中国与世界共成长

2020-09-17 09:21:00 【关闭】 【打印】

  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适逢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75年以来,联合国旨在以对话代替战争,以沟通消弭分歧,以斡旋调停定纷止争,以合作共赢限制霸权主义,不断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保证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始终顺应合作共赢的历史发展大势,以自身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成功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增强了综合国力,坚定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征途,也对保障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发展贡献了强大力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对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将持续不断地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创新和构建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把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书写了属于中国人的绚丽篇章,更创造了世界的美好与辉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类社会进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是对世界减贫事业实实在在的贡献,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切切实实的促进。 

  曾几何时,在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有色眼镜中,社会主义是贫穷的代名词,中国就是落后的代言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中国绝对贫困人数高达8.35亿人,占世界贫困人口总量的43.1%。改革开放以来,秉持“一勤天下无难事”理念的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下,用辛勤诚实的劳动、创新发展的行动,在1981年到2012年间,完成了减贫人口7.9亿的壮举,减贫人数占到世界减贫人口的72%。按照中国现行人均年收入2300元人民币的贫困线标准,从2012年到2017年,中国完成了6000多万人口的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迅速降到4%以下。 

  中国社会生产力与综合国力历史性的跨越,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水平的飞跃。中国率先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典范,为人类战胜贫困树立了信心,回击了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前景的偏狭预测与错误估计。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化的存在,社会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直以来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来追求,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理念,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大势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为了衡量联合国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全面性、综合性强。不光注重考察经济数值的增长,还考虑到文化、教育、医疗、就业、民生、幸福感受等能全方位反映人全面发展领域的改善。应该说,以这个较为全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合理。按照人类发展指数的标准体系,据201912月发布的《2019年人类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高达0.758,比1990年代0.501提高了51.1%。按照联合国的评价,中国已经从原本的“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升至“高人类发展指数”,在全球189个国家中排名达到第85位。 

  中国的发展前途可期,但世界的情况并不容乐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联合国发布的《2019年人类发展指数报告》中呈现出对无法改变世界不平等秩序而导致的人类发展整体减缓的深切担忧。中国能在全球发展放缓的时候保持强有力的平稳提升,保持发展的平衡,与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导引,中国人民勠力同心的奋斗紧密相连、不可分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最根本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核心的标准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原则,最直观的指标是经济增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不仅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坚忍不拔的奋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贸易服务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中国地位和影响日益增强。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中国人的中国,也是世界人民的中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尤其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在发达国家经济集体陷入低迷之时,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 

  中国提出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敞开胸怀,迎接世界,为世界贡献力量的诚意与决心。与世界人民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提振全球经济、寻找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动力的探索与贡献,其核心内涵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通,促进各国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发展与战略对接,以顺畅的协同联动,共行进步之通途,实现共同之繁荣。“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对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提供直接动力,也对全球经济提升助力良多。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永远不会追求“风景这边独好”,而是期盼“百花齐放春满园”。“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拓展发展道路选择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历史命运与国情,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国家独立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是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发展没有现成作业可抄,发展也不应该是在霸权威胁下的被迫套用,发展应该是在彼此尊重中的交流互鉴、求同存异。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是没有任何现成样板可以套用的试验,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取得的成功经验也从不私藏,而是在尊重各国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无私地供世界人民参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选择提供了引导性的参考。实现现代化是世界人民的理想,中国现代化的提出也是在参考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出的历史性选择。因此,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的时代课题,也是世界的时代课题。 

  1978年,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岔路口,中国共产党既开放眼光,又保持战略定力,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与国情等总体格局之上,自主地选择了适合中国社会与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为外界风雨所动,不为嘈杂之声所惑,在自己的路上行稳致远。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既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中国欠发展的历史问题,又突破了长期以来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迷信,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霸权与话语权垄断,使世界人民认识到,全球化并不是西方化,西方化并不是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实现了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给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是,各国都要有独立自主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世界上没有整齐划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型,各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可以多种多样,不能因为某一种模式在别国的成功就盲目迷信某一种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情,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注重培育道路选择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内生性,从而在世界交往中不受制于人,保持生存发展的主动性和把握生存发展的主导权。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副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