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

文化要素重在分享互赏 诗俳漫画传递人间真情

2020-02-14 19:57:00 【关闭】 【打印】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日子里,来自世界各国的援助与慰问让中国人民倍感温暖。其中特别是来自日本的捐助,不仅有政府与民间的金钱与物资,更有来自民间的货物箱上粘贴的、源于中国古代诗句的寄语。先有长屋王邀请鉴真东渡的《绣袈裟衣缘》 中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接下来又有来自中国《诗经》中的名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往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又在微信圈中刷屏……接二连三一波波的古诗词佳句寄语,让抗击疫情的国人不仅感受到格外温馨,更感受到汉字圈文化下邻邦之间的共情基础。与此同时,也有人在讨论日本人用古诗句作寄语给我们带来的文化冲击,以及“武汉加油”“武汉挺住”等口语化口号是否相比之下显得苍白的话题。

  中日交融打造诗句寄语美谈

  笔者欣赏这些运用得适时得体的、来自日本的中华诗句,也好奇这样的创意文案是否纯粹来自日本人之手。通过各方媒体深度报道,笔者了解到这些诗词文案大都有旅日华人的参与。

  比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现在NPO法人仁心会联合日本湖北总商会等四家机构的捐赠箱上。NPO法人仁心会是一家在日华人公益组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是由一位在日本读博的留学生提议使用的。

  舞鹤市驰援大连的货箱外面都贴的诗句寄语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此诗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据《京都新闻》报道,建议挑选这两句诗的是在舞鹤市政府工作、来自大连的国际交流员曲振波。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在日本富山县给辽宁省的驰援物资上,贴有这首中文小诗。它是由富山县经贸联络官孙肖原创的。孙肖在接受环球网采访时透露,为了创作这首小诗,她还在微信上请教了两位高中时期同样爱好文学的闺蜜,尽管现在三人分散在日本、新西兰和英国三地,但大家一起想了很多方案,最终敲定了现在的版本。“我们都在中国出生长大,接受教育,后来学习不同的语种,定居海外。没想到,代表中国文化的诗句今日以这种方式回到祖国,文化的传播轨迹非常神奇”。

  至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然出自日本皇族长屋王之手,但如果去过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人一定记得纪念堂前的石碑上就刻着韩国钧题写的与之大同小异的诗句“山川异域,风月一天”。

  了解到这一事实,对这一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些承载着友谊和祝福的诗句,不仅体现了日本朋友贴心的问候之意和他们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与修养,更体现了海外赤子对祖国对家乡出于文化本能的牵挂与鼓劲。这些文案现象绝大部分是中日合作、中日融合的结晶。这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日人文交流的规模和深度已经达到如此程度,中日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两国奠定了深厚的民众基础。而维系这一基础的重要纽带便是文化要素。所以说此次诗句寄语现象是中日互动合作的结果,我们应该感到弥足珍贵,引以为豪。

  诗俳漫画往来拨动彼此心弦

  人民中国微信公号登载的抗击新冠肺炎俳句截图

  费孝通先生对人类大同的前景有一个非常生动贴切的描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对文化及文化交流的本质做出的精准概括。欣赏自己的文化,并把自己的文化介绍给别人,同时也努力欣赏别人的文化,并将人家的积极因素与优秀部分吸收进来,彼此通过互学互鉴,形成对美的分享与共赏,这不正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吗?

  汉诗传到日本后,在被吸收的过程中发生了文化变异。诗吟是汉诗在日本落地生根的形式,至今仍有一些有文化修养的老先生抑扬顿挫地吟诵汉诗;同时和歌与俳句的产生也深受唐诗的影响。仅以俳句为例,公认的俳句鼻祖松尾芭蕉就酷爱李白与杜甫。芭蕉号桃青,以示看齐李白;杜甫诗中的破碎山河意境,对他及后世俳人的“物哀”美学观有着直接影响。

  中日之间的文人经常以汉诗言志或表达友谊。盛唐时期李白为纪念好友阿倍仲麻吕,就留下“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的名句。直到近代,日本奉行脱亚入欧政策,老一代人的汉学造诣仍惯性犹存。中日甲午战争时,丁汝昌自杀殉国之后,曾与丁汝昌有过一面之交的日本著名诗人宫岛栗香赋下 “同合车书防外侮,敢夸砥柱作中流。当年深契非徒事,犹记联吟红叶楼。” 四句表示悼念。

  著名画家黄苗子为《人民中国》创刊30周年纪念题写郭沫若诗句

  战后郭沫若在和日本友人交往过程中,曾留下“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峰连富士山”的诗句,成为中日友好的美谈。毛泽东主席也在接见日本工人访华团时赠送鲁迅诗篇“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表示对日本工人的支持。

 抗击新冠肺炎俳句截图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赵朴初、林林、刘德有等一代对日文化交流先驱,发扬“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胸襟与文化自信,在和日本交往的过程中创立了遵循日本俳句节律的汉俳。其实在渊缘上汉俳非常接近中华诗词的小令,中国人毫不陌生。这一新生事物四十多年来在中国也形成了深厚的民间基础。近年来《人民中国》开设的“俳人笔下的节气与花”栏目在杂志和微信公众号上持续数年,许多人参与接龙跟帖,甚至远在澳洲、北美的华人都有参与。日本媒体也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给予很高评价。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人民中国》在微信公号上开设的“俳山句海鼓斗志,你接我续志成城”,引来不少全国政协委员和文化界宗教界人士投稿,也有来自日本的俳友接龙鼓劲。

  文化交流是互鉴的,带来的感动也从来不是单向的。此次日本援助诗句之所以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体现为日方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选择了打动国人心弦的方式给我们鼓劲。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一方有难时,外界除了物质上的援助,精神支持也使人深受鼓舞。这种情感的力量,是两国民间友好的文化体现,也是命运共同体的体现。它提醒我们,文化交流要付出真情实感,才能真正达到共情。

 

  用对方熟悉的文化形式去打动对方,《人民中国》也有过这样的现象级报道案例。2016年熊本发生地震时,我们策划了一幅“熊猫给熊本熊送竹笋”的原创漫画,表达来自中国的慰问。尽管当时中日关系还处在低潮,但两只憨态可掬的熊走到一起的形象,超越了中日关系中现实的隔阂,萌化了许多读者。地震发生第二天推出的这个动漫形象,也引发了网络上大量的模仿,有在日华人媒体在报道时用中文和日文分别写道:“大家都是‘熊’,大家都是‘生命’。”

  何分你我优劣真情才是一切

  在感动于来自日本的暖心慰问之余,也有国人觉得“汗颜”,“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古典诗词,日本人却用得更好?”“日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难道比中国人还要普及?”其实前面说过,日本老一辈的汉学、汉字修养确实是比较高的。一直到20世纪中叶,两国的文化精英用汉字、汉诗交流是没有障碍的。但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传统诗文的造诣都不如上一代。这是我们要正视的事实,也是追求现代化的代价。

  不过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文化热正在中国兴起,中国年轻一代学诗词、古文的风潮开始盛行,《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很多人古体诗也写得很好。反观日本,虽然现行教科书里确实有很多汉诗,最基本的汉学修养还保留着,但毕竟文化风土存在差异,日本年轻一代相对于我们了解的古诗词面比较窄,总体上的诗词修养肯定不会比中国的高中生好,这是基本事实。其实怎么样在网络虚拟时代让中日两国年轻一代更加自觉地恢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才是真正的当务之急。诗词名句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掌握的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心性修养时刻优雅地体现于日常。

  此轮热议中有两种走极端的议论值得警惕。一种是主张“不共戴天”抵制“风月同天”,一种是贬低“武汉加油”跪拜“风月同天”。笔者以为,“不共戴天”没有道理。此次汉诗诗句能被日本民众如此运用,应该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应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才对。至于把“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对立起来,甚至上升到文化优劣的层面进行比较,就更没有必要。本来此次日本友人是用诗句对中国表达人间真情,不是为了炫耀我拿走了你的文化,而我们和全世界都用很接地气的“武汉加油”表示声援,也都是出于同样的人间真情,何必要厚此薄彼地妄下判断呢?

  

    王众一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