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中国

高原湿地守护记——雅尼湿地生态保护的科学实践

2025-08-01 09:25:00 【关闭】 【打印】

  在世界屋脊的东南缘,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青藏高原的凛冽寒风在此相遇,造就了这片独一无二的生态秘境——雅尼湿地。

  这里的每寸土地都跳动着珍贵的生命韵律。因为高海拔湿地生态极其脆弱,一旦破坏就难再复原。有这样一群守护者,他们在黎明时出发,用脚步丈量季节的更替。

  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湿地

  白玛多吉是林芝市巴宜区的村民,也是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名管护员。他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巡护雅尼湿地巴宜片区。他说:“今天我们到这个地方来,主要就是边捡垃圾边看,江边这些地方有没有挖沙子的,还有砍树的我们也要去看一下。”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和巴宜区境内的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河面海拔2920米,总面积为8738公顷,是多种鸟类的栖息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观光价值‌。为加强湿地保护,当地林草局积极发动本地群众,招聘70多名湿地专职管护员,进行湿地的日常管护、巡护。白玛多吉就是其中一员,他说:“保护湿地就像是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

  多方协作筑牢生态屏障

  雅尼湿地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有大量的黑颈鹤、赤麻鸭、斑头雁等鸟类来此栖息过冬。每年迁徙季,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姜文涛最惦记的就是这些候鸟。他说:“一旦人类活动影响了栖息地生态,候鸟的食物来源、迁徙路径、繁殖活动都会受到影响”姜文涛说,“我们争取把保护工作做得完善到位。这几年,黑颈鹤来到我们雅尼湿地栖息越冬,老百姓都会积极地保护。”

  此外,在雅尼湿地周边,环保部门开展的“雅尼河谷面山生态修复工程”也颇有成效。修复工程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木则木”的方式,种植高山松、光核桃、柳树等本地树种,并利用无人机吊运树苗,提高种植工作的效率。

  科研监测探寻生态奥秘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赴西藏考察期间,在尼洋河大桥上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后,西藏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大学、武汉植物园,共同申报并建立了“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李伟介绍:“我们生态站最大的功能就是进行数据积累。”2022年,科研团队组织了首次针对尼洋河全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考察,生物类群涵盖植物、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等,同时还进行了局部气候与碳通量的监测。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站还配备了无人机、遥感、无人船等先进设备,用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科研过程。

  守护高原湿地的远不止这三位基层工作者。在这片雪域净土之上,西藏自治区用生态红线为尺丈量保护边界,用"绿水青山"理念勾勒发展蓝图,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约凝聚全球守护生态的力量。当政策保障与生态智慧交融共生,雅尼湿地必将以更蓬勃的姿态绽放高原生态之美,在青藏高原的绿色画卷上,镌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态文明注脚。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