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战略的穿透力:在媒体的喧嚣中,为何西方需要聆听来自中国的战略先声?

2025-10-28 10:48:00 【关闭】 【打印】

  如今,欧洲媒体头条经常被无休止的内部争论和全球经济秩序变革所带来的挑战所占据。在这片嘈杂声中,我们极易忽略一份刚刚发布的具有政策连贯性和战略远见的五年规划建议。它来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了诸多优先发展事项。它不仅是一张国家发展的路线图,更是一次关于如何通过长期规划对国家进行经济管理的生动实践示范,为正在探索自身发展路径的欧洲提供了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 

  如今,美国日益反复无常,走向孤立。中国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活力的大国,其战略走向为我们在寻求人类发展与自然共生之间新的平衡提供了宝贵启示,将有助于破解现代资本主义面临的系统性卡点。 

  为更好地理解中国方案的相关性,我们可以引入英国著名学者、颇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大卫·哈维在其著作《资本之谜》中提出的分析框架。他将资本描述为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过程,时刻面临着潜在的“堵点”。而中国的五年规划恰似一套别有深意的应对之策,聚焦长期发展的韧性与人类的发展,可逐一疏通资本的这些“堵点”。  

  首先,中国未来五年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任务直接应对大卫·哈维所说的“技术与组织形态”及“生产资料可得性”这两大堵点。创新滞后会导致发展停滞,中国的回应是实施战略双轨:一方面升级传统产业以保障就业,另一方面培育生物制造、氢能源和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关键在于,这些领域恰是开发推动人与自然共生相关技术的核心,将助推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系统、可持续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对于怀抱“绿色新政”雄心的欧洲而言,中国的规划示范了工业政策如何与我们同地球建立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关系的目标紧密相连。 

  其次,“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对人力资本与自主创新的承诺。通过大规模投入科研生态,中国旨在让人民掌握解决健康、资源效率、环境保护等紧迫难题的工具。所谓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于赋予社会一种能力,去建设一个技术先进且生态友好的未来。对欧洲而言,这再次证明了教育、研究与实现其环境和经济发展雄心之间存在的重要关联。 

  再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展现了一种包容和联通的愿景。通过扩大绿色技术与数字服务等领域的市场准入,中国正搭建知识交流与可持续方案的交流平台,为整个欧亚大陆协同发展开辟道路。对欧洲决策者而言,这是制定互惠互利政策的契机。欧盟在绿色科技与可持续基础设施方面的专长,可以与中国大市场与发展动能相结合,形成惠及双方乃至全球的良性创新循环机制。 

  最后,中国的整体规划强调了一个整体愿景,即把大卫·哈维所谓社会变革的不同“时刻”融为一体。中国模式试图让其技术基础、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同演进,并把这三者视为相互联结的整体。这种一体化路径表明,经济、社会与环境政策不必各自为政。  

  欧洲不是中国,也不必照搬中国的模式。然而,这一战略远见所传递的信号,彰显了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和环境目标结合起来的长期战略规划的力量。对欧洲人而言,启示在于找到属于自身的有凝聚力的愿景,通过敏锐捕捉战略转变,释放自身的经济发展潜能。 

  图满志(THOMAS KARLSSON) 瑞典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