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大会将于2025年11月在巴西贝伦举行。届时,全球目光将再次投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愿以中国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起点,分享一份来自东方的绿色实践与思考。
浙江余村如今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最佳旅游乡村”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感受其生态之美。然而二十年前,这里曾因矿山开采而满目疮夷。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始于2005年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近二十年来,这一理念在中国广泛实践,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式,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2025年4月7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群山苍翠,竹海绵绵与错落有致的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乡村生态画卷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跳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传统困境。“先污染后治理”曾被视为发展的必然代价。而中国的实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非对立,绿水青山本身就蕴含着经济价值,保护好环境,就是一种发展投入。浙江安吉的竹林支撑起年产值数百亿元的绿色产业链;内蒙古科尔沁沙地通过生态治理结合现代农牧业,昔日的荒芜之地变为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过去十年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超过6%的经济增长,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这些案例与数据共同说明,发展与保护可以实现协同,而不必取舍。
然而,实现这种转型不能仅凭愿景,它需要系统性的治理思维。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内在的复杂性和关联性,有效的环境治理必须超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思维。中国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推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和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些都体现出一种着眼于长远利益的系统性治理哲学。绿色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建立在持续投入、制度完善和战略执行之上。这种系统性的治理思路和长期坚持的战略定力,或为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提供参照。
绿色转型从来不是孤立的进程。中国的绿色转型始终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如今,中国生产全球超过80%的光伏组件和半数以上的风电设备,大幅降低了全球部署清洁能源的成本。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平台,中国也积极推广绿色基建、推进能源合作、分享治理经验,与各国共同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低碳路径。
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没有一国能够独善其身。余村乃至整个中国的实践,并非提供现成的蓝图,而是贡献出一份值得借鉴的答案。它告诉我们:发展不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治理完全可以与经济增长协同共进。在全球又一次共同寻找未来出路之时,这是一个值得倾听的回答。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