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以创新开放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12-08 13:40:00 【关闭】 【打印】

  思想塑造灵魂,理念确定方向。40年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征程。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伟大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被写进了指引我们前进的社会主义旗帜之上,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独立而高尚的灵魂,中国改革发展的征程因为独立探索,志存高远,必历尽艰辛,也必伟大不凡。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确立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核心发展理念,迈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途。

  孙中山先生有云,“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敏锐观察世界潮流,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是做好包括经济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关键一招在于我们通过把握世界开放发展的大势,将当代中国发展的命运紧紧把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牢牢锁定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之上。中共十八大以来,在赞叹奇迹和分享硕果的同时,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成长的烦恼”。发展中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却日益增长,这一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科学地概括出了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这也同样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大势。只有善于观大势,才能正确地谋大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巨大体量,国际形势的变化,生产要素重要性的更迭等都决定了中国必须转入做好做强的新轨道上。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国际国内情况,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提出了中国正处于“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重要判断,做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阐明了中国必须实现速度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善于把握大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坚持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指明了方向。

“夜经济”已成为沈阳新型的消费热点

  引领经济新常态

  经济高速发展是改革开放前30多年的重要特征。在此期间,中国经济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全局性、深层次的历史性变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具有完整工业体系尤其是制造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构建了具有较高素质,层次丰富的人才资源体系,为实现发展方式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能增强提供了人才与智力支撑。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且健全而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这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整合两个市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在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中国经济总量(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越美国,跻身全球真正的制造大国之列。可以说,21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秉持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以沉着自信的气势有效应对国际国内风险挑战,以不断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崭新未来,以把握历史发展风潮大势的眼光构建中国发展格局而获得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然而,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趋深入,对中国这样外贸依存度高的经济体冲击巨大。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增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革命带来传统行业的式微等等,决定了以消耗资源能源、牺牲环境生态、增加要素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方式必须下大力气转变为以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为核心要素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最终使得中国经济实现由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变,由追赶型、借鉴型经济体向赶超型、引领型经济体的跨越。

  2013年,中共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今后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表明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这一科学论断表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是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的新常态,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为此,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了中共中央“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思想,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为抓手,进行供给侧改革,更加注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入分析市场和消费心理、引导和调整社会预期、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建设绿色生态文明、推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全面创新等。

  创新发展新动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定了中国发展新的更高层次的历史方位,宏观经济运行也呈现出经济增长降速、经济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动力转变的新特征,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获得了大量的物质积累,物质资本由稀缺变为相对丰盈,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所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这决定着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找新的驱动力。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科技研发方面的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在2016年更高达1.57万亿;2012年专利申请受理数突破200万项,2016年该数据增至346.48万项。2017年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不断加速,发展效益也日益提高。据统计,2017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13.4%,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比上年增长了17.3%,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5.9%,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2.2%。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21.0%,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24.5%,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6.7%,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3.71%。这表明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逐步从投资密集型、人力密集型向创新驱动聚集。

成都市天府新区以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会展中心、行政政务服务中心,和区域性总部基地、高技术服务业基地的“三中心两基地”功能定位,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

  人类历史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离不开生产力的革新。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多点开花,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新科技革命呈现出发展速度迅猛、成果转化周期短、产业更新换代快等特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特点的战略性、颠覆性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用“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生动形容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的形势、挑战与使命。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唯有革故才能鼎新,唯有把握住时代科技创新的动能,才能与历史机遇的交汇期同频共振,否则只能擦肩而过,望洋兴叹。

消费者用手机上网购物

  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对中国人开阔的眼界、高远的格局、不断创新的理念之形成提供了客观途径。随着资源、环境、劳动力红利的逐渐消失,当代经济的发展破局之作便是在以往的物质基础上完成新的生产力要素革新,不断拓展我们看待世界的眼界,创新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开展深刻的发展动力革新,以科技创新作为取代传统要素驱动模式的新驱动力,完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壮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纵观历史,世界经济强国必然是世界科技强国,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必须把它摆在一切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核心位置。然而“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国人的中国梦之实现唯有依靠中国人自身的科技创新体系与能力。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在高新技术自主研发上下大力气,培育了中国高铁、大飞机、核电、空间探索等领域的大国重器,表明中国的科技创新驱动已现成效。

  坚持全方位开放

  在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过程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是关键所在。以技术变革和知识创新为内生动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形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理念不能闭门造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行动更不能自产自销,我们要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核心竞争优势与国际竞争能力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现发展的质量水平与国际竞争能力,摒弃低成本比较优势,提升中国国际贸易增加值的占比,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全方位的开放。

  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是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今年继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之后四大主场外交的“压轴戏”,以全面开放、扩大进口的姿态助力高质量新经济发展,体现了中国坚持全面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2018年10月9日,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展示的模块化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

  从需求侧来看,高质量的消费是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的开放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让人民群众从高质量的开放中实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与核心要义。从供给侧来看,全面的开放与进口,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风貌与成就,也通过吸引境外资金、技术与中国企业与生产深度融合,促进中国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美国时强调,“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改革,要向改革要动力、要效率、要质量;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唯有开放交流,才能分享世界最优秀的文明成果,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最前沿的信息咨询,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脉搏。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评论员、博士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