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法国学者:中国,被遗忘的二战关键盟友

2025-08-15 10:13:00 【关闭】 【打印】

  202558日是二战欧洲战场终战八十周年纪念日。值此象征摆脱纳粹暴政的庄严时刻,法国等众多西方国家都举办了纪念活动。然而在官方历史叙事和纪念活动中,中国却遭到严重忽视。这个甚至在波兰遭入侵前便已成为主战场的国家,实为最终战胜轴心国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柱。正如历史学家皮埃尔·格罗瑟所言,若非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盟军既不可能遏制日本扩张,也难以削弱轴心国的战时经济。但这一根本性贡献,却在法国教科书、主流媒体和纪念活动中鲜被提及。 

2024918日,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辽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进行 

  1937年全面抗战: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 

  19377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由此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历史学家如格罗瑟和拉纳·米特认为,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真正开端。 

  八年间,中国人民与装备精良的侵略者展开全面战争,付出惨重代价——超过两千万人死亡,数千万人受伤或流离失所。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到系统性使用化学武器,再到重庆大轰炸,侵华日军的一系列野蛮行径,都是法西斯罪行的铁证,却在西方历史叙事中长期被淡化。然而这些暴行被多位西方见证者记录留存——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像机秘密摄制了动态影像,而德国商人约翰·贝则在组织保护中国平民的同时,将暴行详实载入日记。尽管当时的中国存在内部分歧,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仍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被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战略调和汇聚了全民族的抵抗力量。中国由此成为盟军战略的关键支点——牵制逾百万日军于本土,阻止其向太平洋或东南亚调兵,极大缓解了美英在亚洲战场的压力。 

  1943年开罗会议确认中国为新兴国际秩序的“四强”之一,明确规定将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美、英、苏、法并列。这一地位象征着国际社会对其战争贡献的认可。 

 

2025625日,北京,宛平城,七七事变日军攻打宛平城留下的弹坑

  被遗忘的记忆:法国和西方叙事中的中国缺位 

  这种系统性忽视是多重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聚焦西方战场和犹太人大屠杀的欧洲中心主义叙事,边缘化甚至完全忽略亚洲战场,特别是中国战场的极端重要;其次,冷战将追求共产主义的中国塑造为意识形态对手,曾经作为盟友记忆被新的、充满敌意的对抗话语取代。1949年后,直到1964年戴高乐时期,法国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这长期阻碍了法国官方叙事对中国二战贡献的认可。 

  法国教科书中的二战历史,中国仅被只言片语带过,国家纪念活动也忽视中国的贡献。即便在卡昂纪念馆等战争博物馆,中国在二战史中也被边缘化。这种系统性缺失绝非无关紧要,它不仅扭曲了集体记忆,更造成了历史认知的严重缺陷,导致在西方构建的二战认知体系里,中国常被降格为配角,甚至毫无踪影。 

  这种遗忘也助长了中西隔阂。若连共同苦难都不承认,信任和对话何以建立?没有共同记忆,持久合作何以维系?欧洲叙事中的中国缺位,折射出全球史观的断裂,正滋长着无谓的猜忌与怨怼。 


2025719日,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第六部分“得道多助 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全球共同历史记忆:构建各国人民和谐之路 

  记忆不仅是史学议题,更奠定了价值共识、团结一致与和平政策的根基。重视中国在二战历史叙事的地位,不仅是正义之举——为数千万死难者讨还公道,更是预防之策——防范极端民族主义与冷战思维回潮。 

  当前我们亟需推进中法联合纪念活动、博物馆交流合作、历史档案互译及共同教育项目。法国抵抗运动纪念馆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合作可作起点。应在法国中学历史课程中增设中国抗战专题模块,并且鼓励两国青少年围绕共同记忆展开文化交流。 

  重建正视中国二战地位的历史叙事体系实属必要,唯有基于共同记忆而非刻意忽视,才能真正构筑持久和平。中国传统理念中的“仁”与“和”能为立足历史共识、相互尊重与真诚对话的民间外交实践提供价值指引 

  承认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不仅是对历史正义的匡正,更是构建基于民族平等之持久和平的重要基石。正如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所言:“共同记忆是相互认可的前提”。 

  不忘却、不忽视、捍卫和平 

  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遗忘中国二战贡献,就是削弱反法西斯斗争的意义;还原这段记忆,方能重铸“盟友”本意。和平需要事实奠基、行动构筑,以及不负历史的共同意志。 

  唯有共同铭记,方能携手前行。唯此,我们才能为后世传递清醒而完整的历史记忆,许他们一个以史为桥、而非以史为壑的世界。 

  

   作者系法国哲学家、“丝绸之路”出版社创始人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