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常以“三头一掌” 美食闻名,鸭头、兔头、鱼头和鸭掌的组合及其独特风味,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味觉标识。但这座地处钱塘江上游、位于浙闽赣皖四省通衢的古城,其核心魅力远不止舌尖美味。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八次到衢州考察调研,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关注重点。值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之际,我们走进这座浙西小城,探寻其绿色发展的实践“密码”。
绿色转型:“石灰村”生态变饭碗
常山县路里坑村,两座由旧石灰窑改造的“面包窑”与“窑书房”静静诉说着变迁。这个如今飘着面包香的村庄,二十多年前曾是远近闻名的“石灰村”,上百座窑炉昼夜不息,留下“白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集体记忆。
由旧石灰窑改造的“窑书房”,在二楼露台能看到历史遗留的矿石堆
转折始于“两山”理念落地和“蓝天三衢”生态治理工程推进。 石灰窑陆续关停,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三衢山的游客日益增多。村民黄十五娜率先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开起农家乐,带动全村兴起农家乐产业。闲置资源被一一唤醒:11幢闲置农房被改造为精品民宿,天然溶洞被打造成岩洞餐厅,废弃羊棚变身为“羊棚咖啡馆”。
返乡创业者余家富更将一座二百年清代老宅,改造成“村上酒舍”,以古法酿酒为特色吸引客流。村书记刘志亮介绍,今年以来,该村已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80万元。
生态红利不止于此。“共富庭院”项目中,企业提供从种苗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家家户户的庭院成景。“不仅美化了人居环境,更成为村民家门口的增收点。”刘志亮说,每平方米庭院年均可创收30元,已为村民及村集体增收超60万元。
资源盘活:荒山闲田“长”出真金白银
青石镇和尚弄村,2400余亩的油茶苗长势正旺。这片如今的种植基地,曾是一片荒芜的山野。“我们这儿山多地少,以前村民守着山林却赚不到钱。”村支书蔡永军坦言。
和尚弄村,占地2400余亩的油茶种植基地
为了打破困境,村里与衢州常山“两山合作社”合作,流转2000余亩山林地建高标准油茶基地。村民由此拿到土地流转“租金”、就近务工“薪金”和产业分红“股金”,实现“一地生三金”。
常山县农投集团生态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君君介绍,项目已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村民增收146万余元。新一轮2070亩油茶共富标准地项目启动后,山林地利用率将提升至65.6%。
油茶产业初见成效后,村干部又把目光投向了村里撂荒多年的200亩农田。统一流转给专业企业后,这里成了丝瓜络种植基地,土地盘活率达43.28%。蔡永军说,这为村集体与村民带来租金及销售收益约50万元,还带动了3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依托水库资源,村里正推“认养一只共富鹅”计划:村集体主导、农户参与,延长养殖周期提升价值。“一年鹅价格能翻倍。”蔡永军盘算着扩大规模,带动村民走向更广阔的致富路。
创新驱动:废资源变成“香饽饽”
作为浙江最大油菜种植区,衢州每季产生8万吨秸秆。如何处理这一“农业废弃物”,曾是困扰农户的难题。但在浙大衢州“两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生物基化学品研究所所长李正龙教授眼中,秸秆是“极具潜力的可再生资源”——既能替代部分石油生产生物航空燃油,又能加工成可降解材料,环保又经济。
在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在做秸秆变航油的试验
实验室里,秸秆正完成“逆袭”:全市已收割的70%油菜中,3万吨秸秆粉碎还田,2.6万吨统一收储供应本地企业。其经济价值节节攀升:制成农用地膜每吨价值1-2万元,加工成航空燃油每吨可达2万元。
这背后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力量。李正龙介绍,“两院”聚焦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推动“产业+人才+平台+生态”融合。团队已将胡柚果渣变为可降解包装材料,玉米芯用于制备木糖醇,餐厨废油则被提炼为低碳油脂基生物航煤。“我们不是在处理垃圾,而是在重新定义资源。”
“绿色产业应用场景广,减污染又增收益。”李正龙说,随着技术突破,这些绿色创新成果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为“双碳”目标注入衢州动能。
(图片由当地宣传部提供)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