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在全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浪潮中,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深巷老街中,建于2000年前的老旧小区,正褪去斑驳,迎来从外墙到管网的深度蜕变。这生动的更新图景,正是首都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中,刻下的最温暖的民生注脚。
2023年6月20日,北京,在石景山区杨庄中区老旧楼房改造现场,工人师傅们冒着高温在空中粉刷外墙涂料
一纸规划,万家灯火。在国家蓝图与街巷角落的交汇处,北京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正以毫米级的精度体现着民生的温度。
2021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公布。这份擘画中国未来的纲领性文件,首次将7项民生福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其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居住条件”等要求,成为贯穿全文的温暖底色。
与此同时,北京市的响应迅速而精准。直接的行动纲领来自《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旧小区改造规划》。2022年,北京市五部门联合出台38条新规,将政策焦点对准“一户一设计”的精细化改造模式。设计单位必须逐户踏勘,针对上下水管线移位、外墙保温收口等细节制定专属方案。
这种精细化治理理念的直观成绩,是住建部公布的一组震撼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惠及居民4800万户。而北京作为先行者,仅 2021-2022年就推动数百个小区“逆生长”,从加装电梯到增建社区养老驿站,从更新老化管线到植入智慧安防系统……
五年规划从来不只是经济增长的刻度尺,更是丈量民生福祉的温度计。当首都的老旧楼院在政策春风中褪去斑驳,当“适老化台阶”取代积水的坑洼,当儿童乐园重现在违建拆除后的空地上——一部国家规划的宏大叙事,最终落笔于百姓家门口的一砖一瓦。
改造后的模式口大街,变成了一条富有生活气息的美食、文化步行街
老旧小区焕新颜
炎炎夏日,当阳光洒进佘伟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西里五层的住所外,旧楼道曾经淤积数十年的灰尘和昏暗终于换了新颜。作为一名新北京人,佘伟2019年买下这套65平方米、建于1999年的两居室。楼道里电线成团裸露,墙壁贴满小广告,小区里的道路也不平整,一到下雨天积水到处可见……这几乎是北京大部分老旧小区的真实写照。
2022年6月,随着北京市石景山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逐步推进,佘伟居住的小区迎来了一场破茧成蝶般的重生。由政府出资的惠民工程队进驻小区,将脚手架搬到每栋居民楼前,像医生一样,从外墙粉刷美容到周全的“内部体检”,从老化电线更换、外开窗户更换为内开,到厨房卫生间上下水管更换,以及室外道路柏油铺设等,小区改造工程反复修整、增强着这座城市的筋骨。
在北京,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小区曾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却也成为居民生活的痛点:墙体开裂、管道锈蚀、停车混乱、电梯缺失……这些社区承载着三代人的记忆,却因“老年病”陷入困境。“十四五”期间,一场由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综合改造,正让这些老社区重获新生。
在北京,老旧小区改造需要得到大部分业主的签字同意。在佘伟居住的小区,由社区工作人员牵头,工程队负责人进入每户,征求业主同意。如果一个单元业主的签字数没有达到全体户数的三分之二,那么相应的改造工作就无法进行。
一开始,佘伟并没有签字,这也导致他所住单元的改造迟迟无法开工。眼睁睁看着同一楼栋其他单元工程队都已经进入每家每户更换生锈的厨卫管道,有些老街坊表示不能理解佘伟的“不配合”。
“我家刚装修完不久,才住了不到半年。要是同意改造,单是更换整栋楼的上下水管道这一项,就得把我家的地砖拆开。虽说施工队会免费重新铺设新地砖,但可供选择的颜色与我们精心装修的风格并不匹配。另外,我家里孩子还小,改造期间会有陌生工人频繁上门施工,噪声很大,施工期长达一两个月,这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对我们来说,老旧改造只是锦上添花,我们并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打扰。”佘伟一开始显得十分无奈。
但对于居住在这里几十年的老邻居们来说,由于年事已高,重新装修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体力精力上也是巨大的消耗。因此,他们非常期盼房子能在政府的整体规划下焕然一新。
后来,在社区工作人员与邻居们的多次协调沟通下,佘伟最终签了字,“在交流之后,我理解了老邻居们的期待,在跟家人商量之后,我们决定后退一步。”随后两个月左右,楼下建起了临时卫生间、浴室、水池,方便居民使用。而工程队也很高效地完成了一系列改造工作。
“在这儿住了近30年,从未想过家门口会变得如此利落,整个人幸福感都提升了!”佘伟楼下的邻居老人望着嬉耍的孩童,语气间满溢对熟悉记忆与新生气象和谐共存的满足。
2025年1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负责人潘伟在《“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有关情况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提升住有所居领域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方面,针对城镇老旧小区居民的住房改善需求,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加快形成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机制。“十四五”期间,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约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
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更新改造小区燃气等老化管线管道,整治楼栋内人行走道、排风烟道、通风井道等,全力消除安全隐患。
此外,为了盘活老旧小区房屋交易,在政策层面,4月17日起,借款人购买改造后的老旧小区住房时,北京在公积金贷款期限上予以政策支持。根据最新政策,使用公积金购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名单内的住房,贷款期限比以前增加10年或20年。这一政策有效解决了老旧小区住房买卖中因房屋使用年限较长导致贷款年限较短的问题,进一步减轻借款人购房及还款压力。
佘伟窗外的老槐树又经一春,枝条愈发青翠繁茂,风中低语像诉说着一份不言的契约:老旧小区非冰冷的混凝土丛林,而是血脉相依的家园载体,它的新生就是这座城市最为厚重的民生承诺书。
2024年5月23日,北京市今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中涉及通州区的19个小区、83栋楼、约35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目前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
打造城市空间:桥下停车位
除了老旧小区内部楼栋、道路改造外,由于建成年代久远,老旧小区没有地下停车场,机动车只能停在小区地面上,无法满足居民日常出行需求。因此,扩大外部停车位等配套基础设施,也是盘活老旧小区、丰富城市生态、改善首都面貌的重要方面。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中也提出,要整治小区及周边环境,完善小区停车、充电、消防、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合理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
自2024年起,北京市启动桥下空间整治提升3年行动,并纳入全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结合桥下空间功能定位、管理建设标准、现况设施情况及资金需求等,分级分类、分年度推进实施。
2025年以来,北京市交通委及市规委、市城管委、市园林绿化局、各区政府等多部门协作,持续开展城市立交桥下空间整治。近期,海淀区已完成全区58座城市道路及公路桥系、5个轨道交通桥站区桥下空间整治提升,桥下空间实现“颜值”与“功能”双提升,打造出集交通优化、便民服务、生态休憩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区域。
作为桥下空间利用的常见模式,海淀区通过整合养护站点、腾退公交场站用房等方式挖潜公共停车资源。整治前全区桥下空间停车位6104个,调整后增至8194个,新增车位2090个,实现了“空间优化、分流停放”,缓解了居民停车难题。
记者探访北三环联想桥,发现桥下环境大变样。位于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的联想桥桥区,西起中关村东路、东至四道口北街,全长700多米,桥面宽28米,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周边辐射抖音广场、大钟寺商圈及居民小区,面临较大的交通压力。
改造后的停车场标识标线清晰,人行通道流线采用绿色喷漆,更加引人注目,智慧停车设施也已安装到位。通过桥下空间改造,桥下照明、监控系统及无障碍设施已经就位,下一步,政府还将试点推行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服务,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桥下空间更加安全便利。
当桥下的老人坐在花箱旁下棋,当车流有序通过新增的左转道—这些看似微小的场景,正诠释着城市更新的深层逻辑:治理的精度,藏在对“边角料”的尊重里;城市的温度,显现在对“人需求”的回应中。
正如一位游客经过联想桥下时在网络拍照留言:“非常支持这个举措,首都北京国际化城市,城区主要道路立交桥下应该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方便停车,提升设施功能成熟度和使用效率。”一场让城市“边角料”蜕变为“金角银边”的治理革命,悄然重塑着首都的肌理。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