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口是沿青藏公路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气候最为变幻莫测的险关要道。由于终年风雪交加,这里被人们称为“风雪仓库”,而守护这里的却是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道班”的109道班工人。
这个道班具有特殊意义,它处于青藏公路的最高点,同时也是青藏公路养护工作最为艰苦的地段之一。这段路程的平均海拔超过5100米,年平均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每年更有长达120天的8级以上大风天气。此外,空气中的含氧量在夏季尚不足海平面的50%,冬季则更低,给道班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之际,记者探访了“天下第一道班”,为您讲述道班工人们以路为家,以情护路,用无悔的坚守诠释着“两路精神”。
109养护保通点工区长地嘎
39名道班工人守护59公里“生命线”
驱车驶离那曲市,沿青藏公路前行 200 多公里,记者来到位于唐古拉山口的 109 养护保通点。一下车道班的工人们贴心嘱咐大家走慢一点。此时海拔已达5231米,浑身感觉冷嗖嗖、空气明显不够用,呼吸费劲儿了不少,头疼恶心、胸闷气短的高原反应就更加明显了。然而,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一群身着橙色工作服的养护工人们,用汗水与坚韧守护着这条连接西藏与内地的生命线。
1954年,全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养路的道班也同时成立。其中,109道班承担着唐古拉山口59公里路段的养护保通和救援任务。1990年,交通部正式将109养护保通点命名为“天下第一道班”。
“由于海拔比较高,所以工作起来也比较困难。”工区长地嘎操着一口浓郁的藏式普通话,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执着。该养护路段贯穿了极易受气候影响的多年冻土区域,每年都要经历数十次泥石流、雪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路面沉陷、网裂、纵裂等自然灾害和公路病害。尤其是在春、冬季突发状况特别多,唐古拉山路段更是险象环生,一旦下雪,路面便迅速结冰,交通堵塞成为常态。然而,风雪就是集结令,39名道班职工总是第一时间顶着七八级的大风,手持铁锹等简陋工具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清除冰雪、疏通涵洞的工作中,以确保公路的安全与畅通。
地嘎介绍说,唐古拉山的车辆高峰时期每天有上万辆,而且大多数是重型车辆,一年光修理路段坑槽就1万多个。受高寒低温的限制,唐古拉山路段的养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的5月到11月是公路养护的黄金时间,工人们便抓住这个宝贵的时间,对公路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修。而其余时间,虽然养护工作有所减缓,但他们仍需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的发生,道班工人们为青藏公路的畅通付出的繁重劳动是无法计量的。
对于地嘎而言,这段“云端天路”早已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曾是一名运输兵,驾驶着车辆在青藏公路上穿梭往来。退役后,他毅然加入了青藏公路守护者的行列,一干就是十年。谈及这段经历,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我以前当兵的时候,路况没这么好。现在条件好多了,路况和大型机械都比以前先进多了。”
“天下第一道班”纪念碑
在世界最高的公路上修修补补
“我叫边措,我的工位在雄鹰都飞不过的唐古拉山,这里山很高,伸手就能摸到太阳。”37岁的边措,是第二代养路工人,她的母亲曾在养护段工作。
边措出生于那曲一个普通家庭,她的三位姐姐也是青藏公路养护段的工人。回想起初入道班时的情景,边措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冬天的寒风像刀割一样刺痛我的脸,稀薄的空气让我呼吸困难。”面对最初的不适,边措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高海拔带来的挑战,成为了这条路上不可或缺的守护者。
冬天对于道班而言是最忙碌的时候,路面积雪以及道路堵车的情况时常发生,这使得他们常常不得不在路上解决吃饭问题,甚至晚上也只能住在路上。边措回忆道:“我经历过最为严重的一次堵车,因为路面积雪,道路堵塞了三天三夜。在这三天里,我们靠方便面和糌粑充饥,晚上要么住在车里,要么就在路沿短暂休息。这段经历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一年之中,边措至少 300 天都坚守在公路上,每年只有 55 天假期。她 15 岁的儿子上初中,平时由爸爸照顾,因此边措很少能见到儿子。尽管这份工作意味着她与家人的长期分离,可当记者问起是否觉得辛苦时,边措说:“确实辛苦,但这是我们的工作再苦也得干。在世界最高的公路上修修补补,给过往的司机提供一份安全保障,这就是我的工作,再怎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同为109道班养路工人的格桑巴姆承载着三代人的传承与使命。她的爷爷奶奶曾是青藏公路的建设者,更在公路通车后,成为了首批养路人;爷爷奶奶退休后,格桑巴姆的父母接班,到了她已经是第三代。“我爷爷奶奶是道班的,爸爸妈妈也是道班的,我觉得我也应该属于道班。”她说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路养护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养路工人换了一代又一代,青藏公路也从开始的石子路到了现在的沥青路,变的是路况和车流量,不变的是在365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道班为家。养路工人用他们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着先辈们铸就的“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展现着公路基层养护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109养护保通点临时救助站的留言簿
“天下第一道班”成为“天下第一温暖”
有人说唐古拉山上有多少片雪花,109道班的职工就有多少个感人的故事。109养护保通点不仅确保道路的畅通无阻,更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传递着无尽的温暖与关怀,让“天下第一道班”也成为了天下第一温暖。
养路工人们在面对极端的自然环境时,还要承担救助过往遇险人员的责任。唐古拉山上汽车常遇故障抛锚,加上不良天气、路况不熟及高原反应等,交通事故频发。而唯一驻守的 109 养护保通点成为了“救命稻草”,养路工人们自发设立临时救助站,免费提供热水、氧气、食物和临时住宿,成为唐古拉山上的 “爱心驿站”。
边措参与过12 次救援。去年 5 月,得知有车辆坏在路上且十几人等待救援后,边措和同事开车前往。行驶 16 多公里发现抛锚车辆及被冻瑟瑟发抖的游客。有名被困游客在看到他们后哭了起来。边措赶忙上前暖心安慰:“没事,别哭,有我们在。”他们用面包车来回两趟将 17 名被困游客接到救助站,提供食品、抗高反药品和住宿。两天后车辆修好,游客恢复精神离开时表达感激。不久,“天下第一道班” 收到来自 “广东 17 人团体” 寄来的写有 “在世雷锋,有求必应,救苦救难” 的锦旗。
在这条海拔最高的公路上,众多相似的故事不胜枚举,至今仍在唐古拉山上不断延续。边措介绍,每年救助人员超过300多人次,有迷路的,有出事故的、赶路的、缺氧的等,坏的事情带给我们好的相遇,让我们短暂的成为一家人。记者在109养护保通点的临时救助站看到满墙的锦旗与几本厚厚的留言簿,讲述着“天下第一道班”的温暖故事。
从1954年至今,70年时光荏苒。5231米,不仅是他们所处海拔的高度,更是生命的高度。他们坚守在云端之上,确保了这条重要通道的畅通无阻。他们是“两路精神”的创造者,更是这一伟大精神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