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浙江:创新产学合作新平台 共建行业发展新载体

2023-11-21 15:38:00 【关闭】 【打印】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大格局,国家通过推动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走应用型改革之路,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深化应用型改革之路的关键任务之一。 

  基于浙江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战略部署,及当前大数据应用的行业需求,浙江科技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主动承担起为浙江省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输送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管理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为全面对接浙江及长三角地区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链,深化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探索产业(行业)特色学院育人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浙江科技学院理学院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挥浙江科技学院理学院在数学、统计、计算机、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浙江科技学院与在高性能计算方面全球领先的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以下简称产业学院)”。建立集人才培养、科研支撑、行业应用及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曙光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网络,聚焦大数据关键技术和若干浙江省重点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开展协同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加快培养符合大数据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一流应用型人才。 

  面向大数据行业 争创四个一流 

  多年来,浙江科技学院理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三个一流”的建设思路,创新完善“共商、共培、共建、共研、共管”运行机制,狠抓一流本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管理,全面保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把大数据学院打造成为应用型国际化特色显著,学科水平一流,应用水平一流,国际特色一流、社会影响一流的产业学院。 

  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深化“两个面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浙江科技学院理学院多年来秉持“面向需求、面向发展”“爱生强生”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产业学院为行业精准培养“现实需求”的人才、“产业发展”的人才。引入大数据行业资源,为大数据行业培养适用性人才是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初心,也是产业学院作为一个组织的使命所在。改变高校与单一企业的合作形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需求为导向,发挥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优势,精准对接行业企业紧缺性人才。 

  建设一流产学研平台。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拓展更高级别的合作对象,努力提高学院在大数据开发与应用领域的行业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利用政府、学校政策优势资源,依托深厚行业背景,打造“高精尖”技术,吸引社会资本加盟合作,采取技术入股、资质入股的形式,孵化1-2家校企混合所有制高新技术企业。以产出服务行业、企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打造一流行业属性学科平台。以优质的人才培养和产学研融合为依托,建设显著行业办学特色的学科群,不断拓展学科的宽度,使其具备特色鲜明、领域集中、资源广泛等属性。立足目前三个硕士授权点,使基础学科、行业产业交叉融合,打造一流行业特色学科,努力提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能力;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整体建设水平,通过建设优势学科带动、辐射支撑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发展。逐步造就一批水平较高的学科队伍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人才、基础人才四级人才梯队。 

  深化国际合作、产生示范影响。继续建好数据中国-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拓展基地合作空间,以中法合作大数据专业为抓手,借助留学生培养优势,与国际化特色企业、行业、学会等开展沟通与合作。国际交流可以有效地解决学院留学生就业问题,同时留学生有效就业可以解决企业跨国贸易需求,在此基础上争取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深入的国际合作和良好的行业效应,做行业标杆,输出经验,产生示范影响。 

  面向大数据人才需求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目前,围绕学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四个“一流工程”,做好“一基两翼”(“一基”就是继续建设好大数据应用创新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以此为基础提升创新能力。“两翼”就是以产教融合做实校企协同育人,以产学研结合做强校企联合技术研发服务。),产业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应用型人才为主,输出应用型、行业型大数据行业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除了与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同时开放与行业协会、各个企业开展合作,1/3左右的专业课程由企业引进或共同开发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制定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以行业企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大数据实践课程。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项目式、真实应用场景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把行业企业技术开发项目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1/3以上的毕业设计选题来源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在培养内容上,调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行业龙头企业紧密融合,政府、行业、中小微企业参与,结合企业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共同改良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社会需求为导向、职业技术为导向,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共同制定行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验实习基地。在培养方式上,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单一的学校教育转变为引入校企合作,实现从校内转向校内外的有机结合。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行业企业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建实践教学体系和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绿色开放、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教学中心(基地)。引进企业研发、生产基地,建成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大型实验实习中心和培训基地。 

  通过以上1/3的可量化的实质性推进,实现以“两个面向”为目标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协同育人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大数据行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培养“基础好、懂技术”行业适用的人才,提升高等院校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面向大数据行业应用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近年来,产业学院紧扣国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与国内1-2家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中科曙光、海康威视等建立紧密型战略合作、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合作;与国外大学和企业合作,特别是与法国赛尔齐.蓬多瓦兹大学及相关联盟企业的紧密合作,引进国外优质资源;面向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发展势头好、发展潜力大的科创公司进行融合型共建合作;与优质初创企业开展植入性扶持合作,探索创立校企合作的“浙科大数据科创企业”。 

  立足产业学院特色,绘制行业发展宏图。以产业学院特色发展为定位,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开展紧密型战略合作,依附行业龙头企业的高精尖技术和优质的技术人才,规划产业学院发展的方向,打造贴合企业的学科平台,建立促进企业融合的学科群,组建以教授、学术股骨干、企业技术骨干共聚的学科人才梯队。本着行业发展趋势,建立三个五年计划发展规划,确定行业发展宏图。 

  融合共建、深入拓展,促产业学院发展。在产业学院的发展蓝图框架中,选择3-4家发展势头好、发展潜力大的科创公司,进行融合共建,人才培养的体系与方案,有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企业的商业项目由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由学校学术骨干与企业的技术骨干共同完成,企业承担部分课堂授课、部分学生的实习实践考核,以企业的运行方式与高校的社会影响相结合,成立混合所有制校企联合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开发业务资源,共享公司发展成果。 

  稳本固源、协作孵化,扩产业学院影响。以龙头企业的引领为导向,以潜力企业的合作为主体,稳步推进产业学院的发展,选择多家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将产业学院的技术、人员、模式等进行植入,协助企业发展。以产业学院为依托,鼓励大学生创业、鼓励校友创业,以成熟的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扶持和带动相关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发展。 

  搭建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科技合作、平台共建”。优势互补,开展项目合作,承接或参与企业技术研发,而这些项目研发又作为真实应用场景,选拔学生参与实战,提高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开发能力、实际经验。同时,这些技术研发的累积就是社会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成孵化基地、科创公司,平台建设反哺协同育人、贡献学科建设、壮大产业学院,形成办学发展的良性闭环。另外通过产业学院、行业协会、行业企业联合举办论坛,组织技术联盟,举办高端培训等,扩大学校和学科的影响力。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