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将洱海打造成大理生态名片

2022-09-13 15:56:00 【关闭】 【打印】
  

  大理洱海生态廊道成为人们休憩的好去处 摄影 崔小琴 

  8月底,大理洱海生态廊道工程摘得2022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杰出奖。IFLA总部设在法国凡尔赛,是国际风景园林行业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学术最高组织,今年该奖项主题为“气候危机设计”,鼓励加强城市、自然和社会系统的韧性和气候适应力,而洱海生态廊道项目正是通过可持续的湖滨缓冲带自然生态系统,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洱海沿边最重要的生态缓冲区,洱海生态廊道全长129千米。据云南大理州委宣传部部长牛燕介绍,仅在今年7月份,廊道接待的游客数就超过了100万人次,成为游客和艺术家们流连忘返的景点之一。 

  人退湖进 

  洱海是大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也是当地人的“母亲湖”,几年曾遭遇污染危机。2015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云南洱海调研时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2018年,被称为“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启动,大理市环湖划定生态环境保护红、绿、蓝“三线”,在“三线”范围内实施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又将距离湖边15米作为绿线范围,拆除与湿地建设不不和谐的建筑。 

  以前的洱海边,数不清的民宿临湖而建,划定生态廊道的范围后,当年年底即完成了环洱海8个镇23个村1806户的搬迁任务。2019年启动“1806小镇”建设,当地政府根据不同地块,打造了5个各具特色的白族小镇,对搬迁居民进行集中安置,并进行相应补偿。“安置房平均每户的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银桥镇副镇长李思远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居民还会得到相应的补偿款,数额可观。 

  对于在洱海边经营生意得商户或者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村民而言,即便补偿到位,但也意味着情感上的割舍。杨葵发是洱海边磻溪村的村民,是最早搬迁到桥镇地块的住户,他经营的两处民宿,其中一处因被划归到生态保护范围而被拆除。杨葵发告诉记者,他开始也非常犹豫,毕竟搬迁意味着收入的大幅缩水,但最终他还是决定支持这一项目,“为了保护洱海,这是必须要做的事”。 

  像杨葵发这样为洱海保护做出牺牲和贡献的村民还有不少。为了尽可能补偿这些人,当地政府在安置方式上也做了特别的考虑。“原来湖边的住房属于村里的宅基地,不能买卖现在补偿的安置房则属于商品房性质,可以上市交易,也可用于出租经营。”李思远介绍说,为了解决搬迁后的就业问题,相关部门还为居民开展了餐饮服务、直播卖货等就业培训。 

  治污从防污抓起 

  完成搬迁后,留下来的湖边村也开始了防污治污工作。洱滨村隶属大理市下关镇,是环洱海生态廊道的第一个村,特色产业为建筑业、养鸡业、苗木种植业等,而这些产业在促进村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污染源头。“以前的农业废水、卫生间和厨房用水、牲畜水等都对洱海造成了污染。如今家家户户都有化粪池,污水必须经过过滤和处理,才能进入排污管道。” 洱滨村村委会副主任李红芳告诉记者,洱海保护的治理工作开始后,他们对整个洱海区域进行排查,洱滨村也统一了化粪池的规格和数量。她说:“以前虽然家家户户都有处理污水的化粪池,但是远没有现在规范。” 

   

   污水处理前后的对比 摄影 崔小琴 

  根据村民们讨论出的村规民约,该村每年收取一次垃圾清缴费,每户120元。李红芳介绍说,政府对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治理也会给予一些奖励措施,比如有子女考上大学的村民,可以凭借录取通知书和环保费交纳单据,领取一笔教育补助金,专科500块补助,本科1000块,“虽然钱不多,但是个很好的鼓励带动措施”。 

  除了生活生产废水,洱海滩面上的保洁也是沿湖各村的重点工作。在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开始之前,李志贤就是大理镇的一名滩地管理员,她每天的工作是打捞洱海的死亡水草和白色垃圾。“这几年我感觉洱海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老百姓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李志贤回忆说,她从2007年就从事这份工作,跟污染最严重的那几年相比,滩面上的垃圾大幅减少,她的工作量因此“大幅降低”,“轻松不少”。 

   

  洱海滩面保洁员在打捞死亡水草 摄影 崔小琴 

  李红芳说,各村对洱海保护的投入不仅是财政上的增加,还有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其他切实有效的行动。如今各村镇都有像李志贤这样的固定保洁员,负责滩地和河道管理,每个月都会开展洱海保护日,由志愿者向村镇居民普及环保理念。 

  打通治污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各村镇的排污管道相当于毛细血管那么污水处理厂才是决定治污成效关键的“大动脉”。2015年以来,大理设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累计投资达到57.7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1.15万立方米。处理完成后的尾水进入生态塘库和湿地,经过再次净化就可以用于农田灌溉等。 

   

   大庄污水处理厂 摄影 崔小琴 

  环湖截污工程新建的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成为了当地截污治污的典范。“与地上污水处理厂周围200米范围内不能有居住区不同,下沉式再生水厂对环境友好,其下层为生化池,进行污水处理,而地上部分则用于建设景观公园等。”大理洱海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军介绍说,目前污水处理厂的二期工程正在进行中,完成后地面都会进行整体绿化,从而让污水处理厂从以前的“邻避”变成如今的“邻利”。 

  经过生态搬迁和截污治污等抢救性治理措施后,截至2021年底,共有23条入湖河流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洱海保护顺利进入保护性治理和生态修复阶段。随着水质的改善,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也重新出现在了洱海水面。 

  此同时,洱海生态廊道也成为各种文旅活动的举办地,音乐节、诗歌节、“环洱海马拉松赛”、“环洱海自行车赛”等活动,让这里成为大理的生态名片。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