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脱贫不是终点

2022-07-27 11:57:00 【关闭】 【打印】

  2012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轻车简从来到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走访调研。在骆驼湾村贫困户唐荣斌和顾宝青的家里,习近平盘坐在他家的土炕上,与他们拉家常,商议脱贫之策。也正是在这里,习近平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动员令。

  从2013年开始,中国政府以每年脱贫1000多万人口的速度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到2020年,全国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8.2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10年,中国从摆脱贫困到接续乡村振兴,人民群众的生活越发殷实,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坚定。

  打赢脱贫攻坚战

  骆驼湾村九山半水半分田,295户人家分布在9个自然村,最远的距离中心村7公里。村里除了小块的水浇田之外,剩下的多是用石头垒在山梁上的坡地。

  顾宝青一家7口人,每年三亩多坡地种出的一季土豆和玉米勉强糊口。因为穷,顾宝青的儿子唐俊峰18岁就跟着老乡到北京打工,一个月能挣200来块钱,外出打工是村里人唯一的出路。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到骆驼湾村调研时,顾家和全体村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脱贫后的骆驼湾村新貌。(摄影:李玉亮) 

  改变发生在2013年初,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住建厅、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分别派出扶贫工作组,接续帮扶骆驼湾村。

  在住房改造提升工程中,顾宝青说,政府出了大头,自家只掏了小头,就盖起了新房,“新房子通了地暖,有了自来水,配置了水冲厕所和专门的厨房”。

  在发展特色经济方面,通过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骆驼湾、顾家台两村与阜平县国有投资企业阜裕公司组建了旅游公司。旅游公司以每平方米每年100元的价格,租赁当地农户房屋进行改造,发展乡村旅游。县、乡、村合力帮顾宝青家老房子进行了改造,顾宝青家转身变成了村旅游景点中的“一号院”。这几年,除了坐收房租,顾宝青还在旅游公司做保洁,每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如今的骆驼湾村已经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摄影:李玉亮)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顾宝青的儿子唐俊峰买了货车跑起运输,还在阜平县城买房安了家,大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小儿子也开始在县城读初中。顾宝青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另外一种景象。

  十年前的骆驼湾村,是革命老区、深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全国连片特困区(中的普通小山村),全村582口人里,贫困人口占70%。十年后,靠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和乡村旅游,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50元增长到2021年的17480元。

  骆驼湾村的巨变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多年从事国际减贫研究工作的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谭卫平,对中国减贫进程深有感触。他表示,中国政府经过近十年驰而不息抓扶贫,全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谭卫平说,中国减贫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二是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三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出台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续倾斜支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接续乡村振兴

  作为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的贫困人口、贫困面积、贫困程度都曾创下全国之最。为摘穷帽斩穷根,贵州用十年时间,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及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采取一系列精准有力措施,在2020年,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群众搬出大山,实现了贵州大地的“千年之变”。当前,贵州依托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走上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化屋村 

  杨艳原是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她不仅学会了养鸡技术,还与兄弟合作开办了农家乐,空闲时间就给村里扶贫车间制作蜡染刺绣工艺品,每月的固定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成为乡亲们公认的致富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村里创办扶贫车间的想法和行动来自许蕾。她是化屋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中国“五级书记抓振兴”中最基层一级的书记中的一员,她通过村党支部引进能人创办合作社,共同打造化屋村独具特色的刺绣蜡染扶贫车间,让更多掌握传统手艺的绣娘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许蕾认识到,有传统手艺人还远远不够,扶贫车间的刺绣和拉绕等传统工艺,必须有专业人才加入才能更好地朝着时尚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她表示:“今后,村里要引进专业人才,也还要培养更多像杨艳这样的本土致富能手,通过她们的影响带动身边更多的人。”

   

  化屋村建起的一座座新房子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谭卫平介绍,中国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培养致富能手、管理能手、产业能手、返乡创业能人等,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

  谭卫平介绍说,与骆驼湾村、化屋村推行的乡村振兴产业模式相似,随着农村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各地建设了一批适应现代农村发展模式的休闲农庄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村人口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保障。

  如今,许蕾和杨艳所在的化屋村已形成了民宿、农家乐、经济果林产业齐头并进的“旅游业+”发展格局。2021年,化屋村累计接待游客54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5亿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万元。脱贫后的中国正全面进入乡村振兴的全新时期。

  让农民真正受益

  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中国持续推动长效减贫提供重要支撑。目前,全国31个省级乡村振兴规划全部出台,80%以上的市、县制定了地方规划或实施方案,通过编制乡村产业规划、数字乡村规划、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等,分类有序推进本地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推行以来,各地明确方向,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在很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全国累计建成15.6万座初加工设施、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70.6%,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近25万亿元。

  乡村休闲旅游业稳步发展。建设了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景点,推介了1000多条精品线路,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

   

   

  云南大理凭借良好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致富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2万多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00多亿元。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了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在已经建成的2200多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7人稳定就业、15-20人灵活就业。

   

  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21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还多。邓小刚介绍,未来,国家将持续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文章,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受益者。

  为世界提供有益借鉴

  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在系统性减贫和振兴乡村经济等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受到发展中国家瞩目。

  谭卫平认为,中国在减贫实践中的主要经验至少有三点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一是将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定兑现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诺;二是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将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性途径;三是坚持精准扶贫的方略,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实效。

  2022年3月31日,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联合发布的《中国减贫四十年:驱动力量、借鉴意义和未来政策方向》指出,40年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全球绝对贫困标准衡量,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近8亿,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近75%。中国减贫实践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纳赛尔·布希巴曾多次到访中国,见证了中国的减贫历程。他说,中国的减贫工作是立体且全方位的,从低保、医疗保障到教育、住房、创业等各方面,政府都提供大力支持和投入;从深入实地调研、制定针对性政策到落实具体任务,每个环节都有可行的制度和明确的负责人;从补贴钱粮与生活用品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扶植产业、培养农民技能,相关政策越来越细致,针对性也越来越强,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降低了返贫的概率。他认为,“中国的难能可贵的扶贫经验,对非洲欠发达国家来说值得借鉴”。

   

  2021年,河南光山80万亩水稻喜获丰收

  来自乌干达执政党全国抵抗运动中央委员、青年团主席纳苏尔·卡扎菲曾到访过湖南十八洞村。正是在这个村子,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十八洞村通过创新扶贫模式,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让小村庄成为众多游客旅行目的地的这一做法令他印象深刻。他说,乌干达因风景优美,被称为“非洲明珠”,乌干达可以借鉴十八洞村的经验,通过发展旅游业创造外汇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他希望未来有更多非洲人能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把更多中国经验带回非洲。

  恩里克·波萨达·卡诺是哥伦比亚豪尔赫·塔德奥·洛萨诺大学亚太观察中心负责人、孔子学院资深顾问,曾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近20年,被多人称为“最熟悉中国的哥伦比亚人”。他认为,中国减贫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中国的制度优势,脱贫后,中国政府做出的接续乡村振兴规划,有助于保持政策的可预期性和连续性,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他认为,“由政府主导,制定连贯、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这些做法,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

  中国的减贫实践和成果也受到联合国相关机构的关注。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减贫经验和资源,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