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运河边上是农田、果园,现在变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森林,各种鸟儿都飞到这里‘安家落户’。” 谈起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通州运河沿岸这些年的变化,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的发起者之一羿健深有感触。
大运河森林公园内河边的繁茂林地。(供图/通州区创森办)
羿健说的运河沿岸,曾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如今已经变成通州区占地面积约1.07万亩的大运河森林公园,是北京有名的“绿色地标”,“还是鸟类的绿色家园”。
栽下万顷树,引得鸟儿来
作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这些年,通州区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目前区域内森林总面积达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45%,正在实施的绿化项目达21.6万亩,区域内构建出了以森林、湿地与河流相依共存的多样化生态体系。这些改变让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市民大为受益,最明显的改变是,“天蓝了、水绿了,鸟多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大运河森林公园景色。(供图/通州区创森办)
出现在通州区的大斑啄木鸟。
生态环境改善,使得多种珍稀鸟类频繁出没于城区的绿色林带。“副中心爱鸟会的观鸟爱好者近半年来还观测到了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短耳鸮、白琵鹭、戴胜、大斑啄木鸟、苍鹭、白鹭等多种鸟类。”羿健说,除了观鸟,爱鸟会的志愿者们还定期以不同形式向辖区市民科普爱鸟护鸟知识,通过区园林绿化局主办的活动,让爱鸟护鸟小常识“走进社区和学校”。
通州区园林绿化局举办的“爱鸟周”进社区活动现场。
随着“爱鸟”科普活动的不断加强,在各界推动下,市民爱鸟护鸟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区园林绿化局森林资源管理科的科长姜新福介绍,2021年春节前,两只大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其它地区迁徙到通州越冬,雄鸟在飞行中意外受伤。“接到市民电话后,我们立即赶赴现场,对受伤雄鸟进行了有效观测和保护”。姜新福说,得到临时救治的鸟类,通常会被送往北京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等到完全康复、有独立生存能力后,再放归自然。
据统计,2020年,区园林绿化局共救助野生动物120余次,涉及到的鸟类包括隼、夜鹭、鸮、啄木鸟、白鹭、苍鹭、大杜鹃、斑头雁、鸿雁等多种鸟类。
人鸟和谐共居 共享绿色家园
鸟类被誉为蓝天的使者、湿地的精灵、森林的卫士,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姜新福介绍,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在鸟类集群活动区和候鸟越冬地、繁殖地及迁飞停歇地建立一大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点、鸟类环志站等各类保护机构,确保绝大多数鸟类重要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得到有效保护,鸟类生存环境逐步得到优化,“通州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目前,通州区共设立了4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23家监测单位,每日对辖区重点点位进行巡查并上报监测情况。“截至2021年2月底,市级监测站共监测鸟类10万余只,涉及绿头鸭、白鹭等多个品种;区级监测点监测鸟类约6.27万只。”
观鸟者在通州区拍摄到的白鹭。
游弋在水面的凤头鸊鷉。
通州区现有的一个市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就位于大运河森林公园内,近几年这里观测并记录到的野生鸟类有200多种。大运河森林公园绿化养护人员魏多介绍,公园在前期规划和后期日常维护中都考虑到了鸟类的生存栖息因素,“在选择树种时增加了鸟类食源树种的配比,特别是山楂、桑树、海棠、金银木、圆柏等结果的树种,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另外还安装了巢箱招引鸟类安家。公园内路灯的明暗度调控都是因鸟而定的。”
根据今年3月公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副中心将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森林城市,持续完善“一心、一环、两带、两区”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未来我们还将加大公园湿地的提升改造力度,为市民提供休闲好去处,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更多繁衍栖息的空间。”姜新福介绍。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