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值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以下简称WWF)与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一个地球”)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公众生物多样性认知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中国林学会马广仁副理事长在发布会暨颁证仪式上致辞。 (来源:WWF&OPF)
报告对国内重点一线二线城市以及全国五大区域的三四线城市的共计3000位公众开展调查,考察其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以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行为及其触媒渠道三大方面的情况,是国内首份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公众认知调查报告。报告发现,91%的受访者听说过“生物多样性”一词,说明在此之前相关部门、机构的宣传倡导等工作已经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大部分受访公众对生物多样性表现出识词不辩意和理解有偏倚。仅有34%的公众表示知道其含义,但对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物种、生态系统、遗传)认知的广度、清晰度以及对其和日常生活的关联度的认知均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受访者普遍认为,“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宏大、重要,有着科学和现实意义,但与普通人生活相关性不高的专业议题,并且认为“生物多样性”现状堪忧,但对未来改善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85%受访者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牵头者和深度参与者仍然是政府,主动关注和参与的意识尚较薄弱。
WWF中国周非副总干事致辞。(来源:WWF&OPF)
“有效的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必需建立在科学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加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目标。从全球来看,当前公众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林学会马广仁副理事长说,“这份报告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对我国更好地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工作有着特别的价值。中国林学会祝贺报告的发布,期望相关政府部门、自然保护地、一线自然教育从业者能够从中获得宣教工作的启发依据和参考建议。”
专家沙龙环节。(来源:WWF&OPF)
WWF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周非表示:“WWF一直认为公众是形成‘自然向好’的重要力量,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了解不同群体对自然保护概念的认知和态度,采取行动保护自然的意愿及其原因,摸索最适合的媒体平台与传播手段,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公众为对象的传播与倡导工作。期待此份报告借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缔约方大会召开之际,贡献于生物多样性的公众传播、参与工作。”
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环境教育项目经理陈璘强调,调查报告的目的并非评价公众的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水平,而是期望通过对客观现状的系统了解和深度分析,寻找原因、比较触媒,探索可能的提升渠道及策略。
发布会暨颁证仪式与会嘉宾合影。(来源:WWF&OPF)
在专家主题沙龙环节,参与专家进一步从自然保护地、政府、媒体和自然教育行业四个角度分享和探讨了生物多样性宣传和教育的经验做法、建议与规划。
报告发布会后,WWF还公布了2021年度WWF注册环境教育讲师名单,并为年度注册讲师代表现场授证。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