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日记

2020-06-16 11:14:00 【关闭】 【打印】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地方,集聚了神的光、佛的语、仙人的衣袂、人世的炊烟、美妙的歌声,那这个地方一定是秋那桶。一条怒江、两座雪山,人神共居——秋那桶是落入凡间的如画小寨。

“秋那”在怒族语言中的意思是“相对平坦、适合居住”,“桶”的意思是“和平、平安”。村子既然叫“秋那桶”,想象中当地百姓生活自然不会太差,凭借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脱贫致富奔小康并不难,然而一切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201810月,我由中交集团选派担任秋那桶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我怀揣着一腔热情来到了秋那桶村。

刚到怒江州,当地人告诉我:“在怒江,距离是用时间衡量的。”我从怒江州所在地六库出发,一路上换乘了好几次,花费2天半时间才穿越306公里的怒江大峡谷,到达秋那桶村。

“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秋那桶村位于怒江大峡谷北端,紧邻西藏,属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村,随处可见峡谷与急流,适合耕作的土地奇缺,对外交通更是艰难。

看着老百姓的生活,想想肩负的重任,我决定把扶贫当成自己的事业,带领大家一起朝着“幸福生活”而努力。

 

“有困难找姚书记”

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了解村里人。

秋那桶村一共有10个小组,村里的百十来户人家,高高低低、零零散散分布在山坡上,许多地方只有陡坡上的崎岖小路,最远的一个小组距离村委会6公里,走村入户需要步行山路3个多小时。村里的坡路是危险的。2017年冬天,丙中洛镇一位扶贫干部不慎滑倒滚下山坡,幸亏被两根竹竿挡住,才没有坠入怒江。他大声呼救,被附近村民闻讯赶来救下。

当地人大都说怒语,熟悉普通话的不多。刚进村那一个多月,我和懂怒语的队员一起早出晚归,奔走在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坡路上。哪条路近,哪条路陡,我们心里早已一清二楚。

让我们心里清楚的还有村里的贫困:谁家的房子还不能挡风避雨,谁家取水需要走多久山路,谁家有大重病人开支过大,谁家的孩子近期又逃学了……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我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些眼前难题,努力让他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2019年年初,我来到石普组的百姓家里,远远听到一家人在大声讨论着什么。随后我了解到,这家人遇到了一件悲喜交加的事——女儿才英被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录取,学费都是向亲戚朋友借来的,但是上大学的生活费又成了困难。

走进这家人的小院子,我看到了一个50多岁的怒族汉子,想必这就是家庭的男主人。但是他看起来气色一般,反倒是女主人更健壮一些。在随后的交谈中,我才知道这个家庭的不幸——男主人患有癫痫病,全家人主要靠女主人在土里刨食挣的钱生活,虽然享受了国家的易地搬迁安置,但让孩子赴昆明求学实在是太难。

那天下午,他们夫妇二人围着我们说了很多。一会儿说以当地的教育条件能考上职业院校也很不容易,孩子上学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摆脱贫困;一会儿又说家里实在是没有钱,学费都是借来的,生活费不能再去借而且亲戚朋友也不富裕;一会儿又说现在不管分配,职业院校毕业也难找工作,将来可能还要挣辛苦钱;一会儿又说在村里种地挣钱有多难,现在去打工可以接济家庭……说到最后,他们声泪俱下。

看着他们夫妇二人,我环顾四周,发现这个家庭像天空那样干净——空荡荡的,真是“一贫如洗”。我相信,他们夫妇并非真想让孩子辍学,只是生活太过艰难。我仰望天空,想起了当年自己的求学之路,随后告诉他们,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让他们坚定支持孩子上大学,生活费的事由我来负责。

回到村委会后,这件事让我彻夜未眠。在深度贫困的秋那桶村,能坚持读完高中就不多,能考上职业院校更是稀少,而且职业院校就业前景也不错,我必须为这个家庭做点事。

次日一早,我联系了我公司同事齐昌军,向他详细介绍了情况,他很快就答应每月资助她500元生活费,帮她完成学业。我和村两委共同起草了资助协议,带着协议书又去了才英家,当把这一消息告诉才英父亲时,他竟然落泪了,不停地说着“赖西、赖西(谢谢)”。

像才英一样人穷志不短的人们还有很多,大学生李丽莎、13岁的体育特长生和丽雅、专升本学生马文生、大学生李铁军、张雄、尼达当组73岁老人和志、身患骨髓炎的石普组老组长张玉新、残疾老人余秀英……在我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了秋那桶村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中,秋那桶村一位又一位困难群众得到了帮扶,一个又一个困难家庭走出了阴影。如今,我这位说普通话的“外人”,早已成了秋那桶村老百姓心中的“亲人”,“有困难找姚书记”也是老百姓时常说的一句话。

 

“跟着姚书记脱贫致富”

脱贫致富,外界的物资支持很重要,但激发当地群众内生动力、寻找经济增长点更重要。怒江的山多且深,坡度都在25度以上,秋那桶村更是如此,靠种地仅能维持温饱,脱贫致富几乎不可能。

秋那桶村要脱贫,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在调查村民情况时,我就发现村民有制作民族织毯、制作石板、榨油,制作漆油,编织手工艺品的传统,但规模太小、人手分散,没有形成品牌,也就没有形成产业。如果能使之形成产业呢?是不是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让群众自己参与脱贫攻坚;另一方面传承怒族、藏族的传统手工艺品。

走访之后,我找到村民彭德军,希望他能牵头成立手工艺品农民合作社。彭德军很高兴,随后向我抛出了几个问题“能把大家聚集起来吗?”“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卖出去吗?”“集中生产需要场地设备,政府有经费吗?”彭德军解释说,之前村里组织过几次扶贫计划,包括种植羊肚菌等等,但收效甚微,有一些积极的村民也灰心了。

听到这些问题,我觉得彭德军是个有想法的人,而且可以影响别人。我告诉他,这些问题包在我身上,他只需要去挑选手工艺水平较高的人。很快,贡山县文化和旅游局下拨经费20万元,秋那桶创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彭德军果然没让我失望,他挑选了一批“能工巧匠”,并制定了统一的生产规范;而我则专心给彭德军“打下手”,解决生产中的组织协调问题。

此后我又多了一个身份——“销售员”。我帮忙向中交集团的员工推销,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合作社实现了年销售额13万元,建档立卡户人均分红800元。

忙着销售产品时,一位朋友说“秋那桶的景色不错,你可以考虑推广旅游业嘛。”我突然想起,来秋那桶之前对当地美景十分向往,忙碌的日子忘了欣赏风景。

于是,我申请成立秋那桶村乡村旅游合作社,依托怒江天然的旅游资源,开发村周边户外线路。2019年国庆期间,四天时间收入1万元,外地游客购买村里的农副产品8000元。面对这些收入,村民们很高兴:“跟着姚书记干,就能脱贫致富。”

 

“姚书记说的咱都信”

汹涌澎湃的怒江江面上,急浪滔滔,卷起千堆飞雪,势不可挡。一条约有拇指粗的钢缆悬在湍急的江流上方,微微摇晃着——这便是“溜索”。

溜索是怒江大峡谷中旅游者最青睐的体验项目。人们首先在腰臀部绑牢两条绳子,把绳子的另一头固定在滑轮上,再小心地盘好头发,戴上防护手套。接下来,腿用力一蹬,滑轮着人在钢缆上飘过。唯有体验溜索过江,才能体会怒江十八怪之一“溜索要比汽车快”的真正含义。

对于秋那桶村那恰洛组的村民来说,他们并不喜欢依靠这条跨度约200米、高30米的溜索过江。山高水急、路陡雾低,谁不想走个平稳路呢?但是,为了谋生他们不得不每天在溜索上来回穿梭。其实,那恰洛小组面临着严重的地质隐患,按照相关要求,他们必须尽快完成易地搬迁。

告别溜索渡江、住上政府建的新房,可以大大帮助那恰洛小组脱贫。但是,村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积极。于是我走遍31户家庭,挨家挨户做动员,了解他们的顾虑和担忧。

他们故土难离思想很深,“我们已故的先人葬在这里,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搬到县城之后,我们的养猪场不就没了,我们的老屋也就没了。”他们更担心进城后的生活。“城市虽好,但不是我们的家,喝水也要钱呢。”“进城后找不到工作,生活肯定会更加困难。”

我召集大家开会讨论,针对他们心里的想法一一解释。“搬到县城后,工作会给解决,国家还会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村里的地和产业还是自己的,不用担心,而且孩子们上学就更方便了。”后来我带着部分那恰洛小组的村民前往幸福新区安置点,实地考察即将搬迁的新房和周围的环境。幸福新区安置点位于贡山县,一排排米黄色的楼房整整齐齐,极具民族特色。周围还设置了医院、商店、以及学校等便民设施,生活上十分便利。看到眼前的一切,他们很高兴,“姚书记说的都是实话,他说的话咱都信。”

实地考察结束后,我继续“趁热打铁”。凭借组建合作社收获的口碑,我终于打消了村民们心中的顾虑,那恰洛小组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那条溜索上更多的是外来游客。

 

“爸爸你回来我就长大了”

秋那桶虽然落后贫穷,但村民纯朴且善良,随着工作的推进,他们日渐脱贫,我们的感情逐渐升温。在我心中扶贫就是我的事业,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至于和妻子聊天时涉及秋那桶的话题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我打电话告诉妻子“昨天帮老百姓卖了20斤蜂蜜,今天又有一家老百姓家里实现了人畜分离,我的事业越来越好。”那天她可能是和儿子因为写作业的事闹的不愉快,言语上显得很不耐烦,她说:“你这一年只回来过一次,你儿子现在越来越叛逆,家里的事也不管,你就和村里的人过一辈子吧。”

听到她这么说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她是心情不好,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心里是很支持我驻村工作的,家里发生什么事也从来不给我说,解决后才告诉我一声。后来我和她开玩笑说,我现在主要是负责照顾别人家媳妇和孩子,看看她们吃好了没有,住的暖不暖,孩子上学怎么样。

妻子的支持,让我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扶贫工作。但面对儿子,我有所愧疚。还记得2019年春节,我离开西安的前一天晚上,和9岁的儿子在小区散步,儿子突然问我,“爸爸你什么时候扶贫才能回来?”我说大概还有两年吧,他低着头说,“等你回来我就长大了。”

是啊,等爸爸回来你就长大了。

我们父子俩一起仰望星空,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我给儿子说,我们国家有那么多像你一样大的孩子,他们吃不好、穿不好、过得不快乐,爸爸所作的一切,都是让他们像你一样快乐健康成长,未来你们都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共同建设祖国,像这夜空一样美丽。现在,爸爸只能先欠着你和妈妈了。

2020年春节前夕,我和父亲通电话,他说家里准备了我爱吃的钢炉烧饼和猪头肉,我告诉他今年脱贫攻坚任务重,春节后就要迎接国家考核,今年春节就不回去了。他在电话里沉默了一会说,那就以工作为重吧。本来计划在村里和老百姓一起过个节,吃吃年夜饭,和大家一起跳怒江21套民族舞,感受怒族春节的气氛,可是突然发生了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从年三十开始就开始忙起来了,组织全村的党员和各组的小组长开始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关键时刻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作用,特别是党员,要第一时间亮出身份,带着打印好的宣传单去每个小组做动员,不能聚在一起了,停止所有活动,有亲戚也不行,最好是不要出门都在自己家待着,每天多洗几次手。村两委及工作队员每天都给家人说不要出门多,自己却义无反顾的走向疫情防控第一线,有时候老百姓会说你们辛苦了,你们也要多注意,感觉能为老百姓挺身而出关键时刻做点事也是很幸福的。我和父母爱人孩子离得远,只能在电话里嘱咐他们多注意身体,我能做的就是在村里和大家一起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秋那桶也是我的家,他们更是我家人,守护他们的健康是我当时最重要的事。

扶贫工作无大事,每天都是群众的点点滴滴;扶贫工作无小事,事关祖国全面小康事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成千上万扶贫工作者满怀热情、扎根一线、帮群众做点事,让村里的群众都能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刚来那会儿,我将扶贫当成是一般工作,现在,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事业。既然来驻村了,就要扎根一线,帮群众做点事,决不能让群众失望!希望通过自己和其他队员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让村里的群众都能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能够参与这项历史性的工程,见证新的历史,我倍感自豪。(作者系中交集团驻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第一书记)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