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战“疫”,21双眼睛如何“扫描”150万帧CT片?

2020-02-08 19:50:00 【关闭】 【打印】

  48岁的樊艳青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放射科主任。自金银潭医院列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定点医院起,她带领21人团队,承担起为所有入住医院隔离病区的重症和危重患者拍CT片和X光片、填写入院病情评估报告的任务。这段日子,21双眼睛共盯了150万帧CT片子。

  根据最新版的诊疗方案,CT结果纳入湖北临床诊断标准。而在此之前,该院专家已经将CT报告作为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

  樊艳青说,她目睹了各种肺部感染的患者,有的甚至成了“白肺”,要及时高效写出病情报告,“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在肺部变化快,我们用眼睛来甄别,不能放过变化的一丝痕迹。”

  精准守好诊断“第一关”

  从CT机房里走出来,樊艳青脱掉手套去洗手,用湿纸巾擦去额头渗出的汗水,又擦了擦眼角,这才安心坐了下来,与记者面对面。

  ▲ 正在工作中的樊艳青。(受访者供图)

  “我也支持将CT结果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的标准。”樊艳青说,核酸检测试剂盒是一种精准的确诊手段,但由于每个人体征不一样,会呈现出假阴性的情况。比如,病毒已深入肺部,咽拭子检测不一定明确,只能算是疑似患者。因此,患者的CT片结果具有更为直接的参考意义。“这次新冠肺炎,在肺部主要表现为外带分布,多叶段、磨玻璃间质性改变,肺部感染变化很快,两三天就出现非常大的影像变化。我们甄别出来后,将这些变化捕捉到,写进不同疗程的报告里,为病房医生提供诊断参考依据。”樊艳青说,CT片具有早发现的优势。虽然医院里都是转诊过来的患者,此前在首诊医院拍过片子,但由于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变化极快,他们必须重新评估病情,守好第一道关口,提供入院第一手证据,甄别出病毒感染的蛛丝马迹,为治疗打下基础。

    昼夜轮班,人歇机器不歇

  金银潭医院放射科有21人,放射机房有2台CT机,数台移动胸片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这个团队已经有30多天没有休假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昼夜轮班,镇守在CT机旁,为转诊过来的患者拍片子。更多的时候,他们穿上防护服,推着移动胸片机,冲向隔离病区的病房,在病床边为不能移动的患者拍胸片。

  ▲ 樊艳青与同事一起观察患者的CT片。(受访者供图)

  “这次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影像,最显著的表现是肺部感染呈磨玻璃病变,重症患者的肺部出现一片白。”樊艳青说,每一张“白肺”片子,意味着一名患者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她为患者感到难过和揪心,但“感染的人还在增加,我们没有时间去流泪,必须争分夺秒去看片子、写报告、做诊断。”一边说,樊艳青一边偏过头去,不让自己失态。

  在医院的隔离病区里,外地医疗救援队的医生和护士在一起工作,大家互相不认识,穿着防护服、带着面罩彼此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有时扯着嗓子喊,推着机器很累,出了病房一身汗。”抗击疫情以来,金银潭医院进出的患者超过800人。每一名患者从入院的拍片评估、到查看进展、到治愈出院,少则拍两次片子,多的得拍四次片子。每一张片子拍600至800帧,算下来,这个团队的21双眼睛,至少盯着看了约150万帧片子。而这样的工作还在持续。

  不愿看到同事在一线被感染 

  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线,不断有医护人员被病毒感染的消息传出来。

  樊艳青关注到了这个情况。1月上旬,她找到院长张定宇,提出要为全院职工做CT筛查。虽然与病魔战斗的时间很宝贵,医护人员很难抽出时间,但张院长还是答应了樊艳青的请求。

  “保护好自己才可以放心地救治患者。”樊艳青说,及时发现还可以阻断进一步的感染。

  ▲ 樊艳青同事在给重症患者拍片。(受访者供图)

  果然,院里筛查出一名医护感染者。随后,与这名感染人员接触的同事被隔离起来。

  金银潭医院有600多名职工。樊艳青带着团队加班加点,为一线医生、护士安排错峰拍片子。“不愿看到同事们在一线受到感染,我们必须警惕。”樊艳青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