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 准确领会 把握精髓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8-03-22 10:14:00 【关闭】 【打印】

  锤炼党性修养 强化使命担当

  路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领导干部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担当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新时代,世界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事物、新知识、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这些都对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与时俱进,要更加自觉地在工作中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坚持不懈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不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而且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工作,开展工作。要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打磨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整合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依法行政能力。

  担当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要有不畏艰难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担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变革追求发展,这是领导者的使命。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仅要想干事,还要会干事,要敢于承担改革所带来的风险和责任。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敢为人先。要在实践锻炼中汲取营养,接受考验和磨练,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目前的容错纠错机制,就是着力解决改革的机制问题,提供了改革的土壤,去化解部分领导干部怕担风险、小成即满、不思进取的问题。担当起改革的历史使命。

  担当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要有发展意识,让人民在发展中享有获得感和幸福感。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改革的魄力,更要有发展的眼光。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要站在国家、世界的角度看待发展,用发展的理念解决问题,承担使命。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与创新价值

  郭翔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并进行了具体部署。为了健康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和创新思想。

  一、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题的创新性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的集中体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的一贯重视,并进行了创新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美丽。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统领和主要抓手,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五位一体”总布局在农村的具体落实。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到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农民生活等“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的内在要求,是“五位一体”总布局在农村的具体落实。从相互关系来看,这些要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和振兴系统,是多元一体化的综合建设和全面发展过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可以说,“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主要表现之一。解决“三农”问题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发展更平衡、更充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农村,难点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短板也在农村,难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经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出的新理念、新思路

  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确立了“三农”工作新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既是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具体标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相比,新的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把生产发展改为产业兴旺,由生产到产业,范围扩大了,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要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由发展到兴旺,目标要求更高了,不仅强调发展过程,更强调达到兴旺的结果。二是把村容整洁改为生态宜居,强调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内容要更丰富,目标要求更高,不仅要美丽,还要适宜居住。三是把管理民主改为治理有效,管理农村侧重的是政府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注重管理过程,强调的是管理行为的民主性;治理乡村则是由政府、社会组织、村民个人等多元主体进行共同治理,更注重结果导向,强调的是治理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一变化要求标准更高,效果更好。四是把生活宽裕改为生活富裕,是要在农民收入更快增长的基础上显著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让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

  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立了把农业与农村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的新定位。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不充分,基础薄弱,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困难很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方针,这是由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础地位及其重要性决定的。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四化同步”发展的短腿,农村发展落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因此,必须把农业农村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确立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思路。长期以来,我国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倾斜式发展,造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相对现代、发达的工业和城市与相对传统、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为改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重塑城乡关系,改变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不平等关系,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立了把农村现代化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体系的新安排。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标。在强调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内容和发展目标要求。农业现代化,是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属于是经济现代化的范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农村现代化,这是一个区域现代化的概念,包含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具有综合现代化的特征。提出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在于,把农村现代化纳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体系当中,使得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更全面了,也更科学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确立了破解农业现代化瓶颈制约因素的新途径。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传统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这种小农经济,严重阻碍着现代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大型农机装备的广泛使用,影响其与国内外开放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起来。将二者衔接的途径,一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大型农机装备的使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用,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助于保障一家一户农民解决自己解决不了或者自己解决成本较高的生产业务,提高农户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率。

  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了从民主管理农村到有效治理乡村的思维新跨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反映了党和政府从管理国家到治理国家思维上的跨越。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了从民主管理农村到有效治理乡村的思维跨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二要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挥社会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三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四要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确立了乡村振兴推进主体的新要求和基本条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素是人。一方面,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新型农民要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另一方面,要有一支强有力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支队伍要懂农业,要了解熟悉现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内行地科学指导“三农”工作;要爱农村,要真心热爱农村事业,把努力改变农村面貌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作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形式;要爱农民,要在工作中对农民充满深厚感情,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解决其所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培养造就“三农”工作队伍,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农业和农村干部队伍,他们能够有力地组织和带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和理论专家队伍,研发更多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指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经验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队伍,能够依托并通过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市场中介组织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联合起来,有效组织他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和市场营销。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

  优化营商环境事关黑龙江发展大局

  刘世佳

  优化营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发展的快慢、好坏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营商环境的优劣。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提出的“坚持把改进作风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的重要要求,为该省优化营商环境指出了治本之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黑龙江省以打造“五个好作风”为切入点,积极行动起来抓作风整顿,认真查摆问题,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作风有了好转,营商环境有了积极改善,但是必须看到,不良作风具有复杂性、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根治起来需要较长过程。解决作风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黑龙江省发展大局,因此,我们必须打好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

  坚持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改善营商环境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深度,是坚决打好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的“总开关”和进军的号。黑龙江省是计划经济时期最长、影响最深、情结最重的省份,虽然经过改革开放40年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洗礼,但是至今市场意识还不强。这里有惯性、惰性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一些同志习惯于靠在国家身上,能吃碗稳定的饭,习惯于看摊守业,不愿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而是眼睛盯住政府,向政府要资源、要资金、要项目。一些同志惰性很强,缺乏勇立潮头、奋发有为的劲头,不管上面怎么喊怎么急,就是不温不火。这些惯性、惰性不改,黑龙江与发达省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思想解放不够,还表现在体制机制不活,缺乏灵活性上。由于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对上级出台的一些政策领会的不深,运用的不活,出手不快,还存在“等靠”的思想,错过了一些发展的黄金时期和发展机遇。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解放思想要与时代同步,人要走进新时代,思想也必须走进新时代,龙江要全面振兴,思想解放必须先行一步。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勇于克服影响优化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营商环境质量,针对市场和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多推“啃硬骨头”的举措。软硬环境都重要,硬环境要继续改善,更要在软环境建设上不断有新突破。

  坚持法治思维,创造良好的营商法治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优化营商环境必须确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为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重要保证。一是法治思维是依法行政由静态观念向动态思维的重大转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不再是观念形态,而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工作的业态、常态、动态的工作方式,使党员干部行为有目标,工作有准则,落实有抓手,考核有监督。法治思维贯穿到经济社会和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都要运用法治思维,在有法可依的框子里办事。这种转变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重大创新。我们优化营商环境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成为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二是法治思维是依法行政由线性思维向立体思维的重大转变。法治思维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有立体观、整体观、系统观,法的制定和执行不仅要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要严格执法,遵循程序法。三是法治思维是依法行政由权力无束向法规约束的重大转变。对行政权力必须进行严格监督管控,在法治的框架里运行。所谓“有权不可任性”,是告诫当权者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随个人性子来,不讲科学、不讲民主、不受法律约束。依法行政要求我们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依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不得法外设权,把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的轨道,为优化营商环境建立高效的政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良好的营商服务环境

  各级部门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权力者不能有任何私权,权要为民所谋、为公所用、为民所利。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加强对公职人员进行作风教育,重点解决权力部门如何为企业和当事人热情服务、排忧解难、提供便利、提高效率的问题。近几年,经过几轮的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教育等,解决了一些老问题,营商环境逐渐好转,但是有些问题仍然突出。有的企业反映,当下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不办了;有的企业反映,生产经营成本高、税费高、利润薄,好政策没有落到下面;有的企业反映:工作不细不实、方法简单、跑粗;有的企业反映,新官不理旧账,后任不理前任,坑害的是企业,损害的是营商环境、政府形象。在新时代、新任务、新机遇面前,我们要抢抓发展的新机遇和制高点,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一要以简政减税减费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对企业开办、纳税、施工许可、水电气报装、不动产登记等事项大幅精简审批、压缩办理时间。进一步清理取消经营服务性收费和行业协会商会收费,降低通关环节费用。大力推动降电价。促进“证照分离”改革扩容提速。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原则,积极推进综合监管和检查信息公开。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诺、信息公示为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制定失信守信黑红名单及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公布。二要严格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政府要严守承诺,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对企业不公平对待或搞地方保护。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公平待遇,坚决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和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同时也要抓紧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

  总之,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久久为功,加大改革力度,勇于自我革命,坚持刀刃向内,坚决革除弊端,创新体制机制,为黑龙江省更好更快发展创造吸引投资者的优良环境。

  (作者系黑龙江省科顾委副主任)

  以“亲清”政商关系促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沙育超

  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事关黑龙江省发展大局,尤其对民营企业来说,良好的营商环境会大大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优化营商环境可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非公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该省非公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省经济发展速度1.4个百分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强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这些表述坚定了人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信心。黑龙江省以整顿作风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抓住了关键,抓住了重点。打好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提出的“坚持把改进作风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的重要要求,切实为现代化新龙江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更是投资者投资兴业的“试金石”。营商环境越好的地方,民营经济活力就越强,综合竞争力也就越强。整顿作风必将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优化营商环境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着力点

  2017年黑龙江省以打造“五个好作风”为切入点,积极行动起来抓作风整顿,作风有了好转,营商环境有了积极改善,解决了大家反映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有的地方还创造了好做法好经验,涌现了一批好典型。但也必须看到,经济落后的东北地区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在营商环境上的差距。黑龙江省“小企业长不大、中企业做不强、大企业雁南飞”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营商环境不佳有关。黑龙江省市场主体活力不强,2017年该省各类市场主体为210.9万户,总体上偏少。境内上市公司仅36家,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局面远未形成;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不足,对不同所有制经济企业产权保护总体上仍不平等,司法执法需进一步规范;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缺乏统一集约建设,缺乏标准规范,利用率低,政府部门之间、省市(地)之间没有统一的对接平台。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委关于深化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部署,抓住直接为企业、群众办事的要害环节,以问题为导向,优化营商环境。政府要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桎梏;积极营造创业创新氛围,转变对民营经济的思想认识,改善舆论环境;大力降低企业综合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自身也要自律,践行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点,民营企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将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展现新作为。

  (作者系黑龙江省工商联专职副主席)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