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共和国(以下简称“马里”)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端,是联合国维和任务版图里最危险的战区,长期的分裂与战乱致使当地武装冲突不断。正是在这样一个战火不断的国家,中国先后派出8批维和部队,履行维和使命,传递和平信心,赢得了当地民众和国际同行的赞誉。
江苏姑娘管竹淼是中国第3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法语翻译。尽管出发前,她已经对困难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当真正来到马里后,这里艰苦的条件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
除了干燥的气候、旱季最高达到50度的高温、肆虐的沙尘天气以及当地以木薯为主单调的饮食,在马里更多时刻面临的是危险。
2015年12月中旬的某日凌晨4时左右,伴随着地面颤动,黄沙落在管竹淼的脸上。睡眠中也时刻保持警醒的她立即意识到,营地附近发生了袭击。管竹淼和战友们迅速进入掩体躲避。
“这种状态持续了十几天。”管竹淼回忆道,当时马里北部安全局势恶化,东部战区多次发布可能发生针对营区的袭击预警,每天的4-6点,她和战友不得不进入掩体,以躲过可能遭受袭击的高峰时段。作为军人,这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战争就发生在身边。
▲ 管竹淼(右三)和战友们为当地民众义诊。
作为医疗分队的成员,管竹淼对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和孟加拉维和营联合开展的义诊记忆犹新:义诊计划当天8点开始,在凌晨四五点,当地民众已经拖家带口排起了长队。这让管竹淼和战友们深受触动——长期的战火让民众的生活和健康备受影响,和平对一个国家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在当天的联合义诊中,原本计划接诊300名患者,但最终接诊人数超过800人。
在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期间,管竹淼最大的感受是,当地民众对中国有着非常友好的感情。在一次和马里政府军联合举行的排球赛上,一位马里军官对她说:“中国人是好人,你们是来帮助我们的。”每每这种时候,都让管竹淼和战友们备受鼓舞。
朱四强:救治伤员显身手
朱四强是中国第7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副指挥长兼医疗分队队长,这是他第二次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
朱四强说,第二次出征意味着责任更重,预案的准备也要更加充分。因此,出发前,他专门去采购了30袋去白细胞采血袋——经过这种采血袋的过滤,血液可以安全地输入伤员体内,从而实现在极端情况下的人对人直接输血。正是这种未雨绸缪的准备,在这次维和任务中派上了大用场。
▲ 2019年7月9日,朱四强与德军卫生勤务代表团团长舒梅特少将交流。
2020年1月,一名多哥籍维和警察在乘车巡逻时,遭遇了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小腿胫骨缺失。“伤员送来时,因失血过多,情况比较危急。”
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朱四强和战友们面前:由于多起爆炸同时发生,伤员较多,整个马里加奥大区的血库血源已经用尽。又遇上沙尘暴天气,运输支援物资的飞机无法进行补给。“不能及时输血,他可能就要面临截肢,甚至失去生命。”朱四强说。紧要关头,朱四强决定使用从国内带来的去白细胞采血袋,采取人对人直接输血方式抢救。“这是二战时用的原始方式,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向上级报备才可使用。”朱四强强调。
在多哥献血志愿者的配合下,800CC的血经过采血袋,输入到伤员体内。直到伤员逐渐恢复了意识,朱四强和战友们才松了口气。最终,这位维和警察不仅保住了命,也保住了腿。中多两国维和人员的友谊也因为这次救治行动更加深入人心。
当然,救治伤员并非医疗分队任务的全部,他们还承担着联马团东部战区加奥超级营地联合国工作人员的疾病医治、传染病防治等。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非洲肆虐,作为医生,朱四强比普通人更了解新冠病毒的严重性。4月16日,东部战区首次出现确诊病例。由于缺乏稳妥的防控措施,疫情开始快速蔓延,联马团三家二级医院中的两家都出现了医务人员大规模感染,医院陷入停摆。
“疫情期间,中国的二级医院是唯一一家正常运营的医院,而且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这给当地树立了疫情可防可控的榜样,增强了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朱四强说,联合国秘书长马里问题特别代表、联马团团长安纳迪夫专门发来感谢信,赞赏中国医疗队员为当地抗击疫情做出的贡献。
刘勇: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刘勇是中国第7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兼警卫分队队长,这是他第3次参加维和任务。从苏丹达尔富尔到南苏丹,再到马里,不同任务区的历练,让刘勇从维和工兵分队组长逐渐成长为维和部队指挥长。丰富的维和经历,也给他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
在苏丹达尔富尔尼亚拉地区,中国工兵以“中国速度”,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在花岗岩为主要质地的土地上,打出一口百米大井,有效缓解了当地民众的饮水难题。供水启动仪式上,当地民众载歌载舞,欢呼雀跃的场面至今仍令刘勇难以忘怀。
▲ 刘勇在超级营地外围巡逻。
在南苏丹城市蒙德里,当地政府军和非政府武装的冲突地点距离刘勇所在营地不足1000米,时有百姓利用停火间隙跑到营地寻求庇护。“一位下身瘫痪的老太太用一个多小时爬到我们营地来寻求庇护,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和平的期盼。”刘勇说,他们尽可能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安全保护。
马里任务区是最为凶险的维护地区之一。“除了当地政府军和非政府武装的冲突外,恐怖主义袭击也是时有发生。恐怖分子对军队实施的是无差别攻击,因此警卫的任务十分繁重。”刘勇说,“我们要保证全天24小时有人在哨位上值守。”刘勇介绍,在马里的456天任务时间中,他跟队员每天都时刻保持高度警戒状态。
2019年7月22日下午,部署在加奥的法军营地遭遇恐袭,爆炸地点就位于联合国营地东北方向约800米,有30多名法军人员受伤。刘勇迅速下达命令,要求所有人员进入掩体,关闭营地大门,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
“每一个在和平环境中走出国门的官兵,心理都面临巨大的考验。”刘勇说,“这样危险复杂的环境逼迫我们必须按照实战的标准参与维和行动,能否专业、扎实地做好迎敌准备对我们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中国维和部队也会力所能及地参与当地的共建。在一所简陋的小学里,尽管设施十分破旧,但是这里的师生仍不忘在学校里悬挂马里国旗。这一幕让参与共建的刘勇和官兵们深受感动:“即使国家战火不断,但是他们的爱国精神却从未丢失,这值得所有人尊重。”为此,刘勇和官兵特意赶制了一个5米长的钢管旗杆,连同一面崭新的马里国旗一并送给这所小学,官兵们还为师生们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
临走的时候,30多名师生也为刘勇和官兵们举行了送别仪式。当地翻译告诉刘勇:“这是他们在用穆斯林的最高礼仪对你们表示感谢,祈求让你们这些爱好和平的人平安顺利。”
“没有什么比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更有荣誉感的事情了。”刘勇坦言,多次维和行动中,听到最多的是“CHINA GOOD”,看到最多是当地民众向中国维和部队竖大拇指。
正如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让-皮埃尔·拉克鲁瓦所说:“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维和人员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发挥着弥足珍贵的作用。”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