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新疆发现

千年之变看今朝——践行精准方略的新疆脱贫攻坚答卷

2021-05-21 11:02:00 【关闭】 【打印】

  时光如大河奔流,载着多年来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天山儿女,带着胜利的豪情迈入2021年。 

  回望来路,新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全区上下坚定贯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攻坚克难、连战连胜,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艰巨任务。 

  截至2020年底,全区累计脱贫77.25万户306.49万人,退出3666个贫困村,摘帽32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实现动态清零,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南疆四地州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千年圆梦在今朝。这份脱贫攻坚答卷深深地镌刻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放眼天山南北,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生机、积蓄着力量、充满了希望。 

  识真贫 扣严第一粒扣子 

  巍峨雄壮的昆仑山绵延千里,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黄沙漫漫,带来壮美,也带来困扰。 

  2014年,新疆的贫困发生率为19.4%,其中南疆四地州贫困发生率为32.4%,脱贫任务异常艰巨。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千头万绪,如何发力?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二字就成为脱贫攻坚一以贯之的方法论。 

  精准思维打蛇打七寸的巧劲,是四两拨千斤的支点,也是新疆在开局和决战、起步与攻坚过程中的制胜法宝。 

  精准扶贫,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自治区党委坚持把精准识别作为脱贫攻坚的首场战役,扣严扣实扶贫对象识别第一粒扣子 

  家里可用的劳动力有多少;鸽子、羊、牛饲养情况如何;可用耕地面积有多少,是否都利用上了;巴旦木、杏树、核桃树种植了多少棵,收成如何……2014年,一项史无前例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区全面展开,贫困数据第一次精准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经过反复调查列出贫困户情况,详细到对每一户的帮扶干部是谁、计划用多久脱贫、用什么方式脱贫等一系列精准识别后,这些贫困户被列入脱贫名单中。 

  2017年,自治区组织近22万名干部进村入户,通过明确识别标准(两不愁三保障),规范识别程序(贫困户识别一申请、两公示、两评议、一比对、一公告程序),开展精准复核,实施动态管理,全面摸清贫困底数,做到信息系统、纸质档案、公安户籍、家庭实情相一致,实现户有卡、村有表、乡有册、县有档、地有卷、区有库,确保扶贫资源精准针对扶贫对象释放最大效应。 

  英吉沙县芒辛乡阿克库西村村民奥卜力卡斯木·塔比尔主要贫困原因是耕地少,唯有依靠养殖牲畜,可一直以来苦于没有资金扩大棚圈规模,日子总是原地踏步。 

  被识别为贫困户后,他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拿到了5万元人民币贷款,且由政府贴息,自己不需要付一分钱利息。拿到贷款的第一年就多收入了1万元,贫困的帽子就摘下了。他说,“‘掉队的日子是再也不想过了,和大伙儿一样,要一门心思奔小康! 

  谋战法 多管齐下解难题 

  新疆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动摇,把六个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贯穿扶持谁”“扶什么”“谁来扶”“怎么扶全过程,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沙雅县努尔巴克乡苏盖提托喀依村的蔬菜大棚中,每天都有村民买买提·艾则孜进进出出的身影。去年,靠着种植白菜,他增收了3000余元。 

  这几年,我享受了国家资金支持的扶贫羊、庭院经济、暖圈、小拱棚等扶贫项目,从这些项目中获得很大的收益,这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买买提·艾则孜说。 

  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区各地认真查找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对标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的具体指标,生成实施好具体项目,确保项目安排精准。 

  在此基础上,明确资金投向重点,推动专项扶贫精准定向发力、到村到户到人。自治区预算内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80%以上向南疆四地州倾斜;安排下达到南疆四地州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占到全区资金总规模的80%以上;安排下达到深度贫困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占到南疆四地州资金总规模的85%以上,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千钧于一击,毕其功于一役。聚焦贫困群体,结合新疆实际,坚持把脉问诊、精准施策,一户一策、精准到人,以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攻坚举措为抓手,向贫困地区发起猛攻。 

  使命如山,责任如磐。各级干部进农家、说农话、暖农心。全区每年选派7万余名干部、组成1万多个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实现全区3666个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访惠聚工作队全覆盖,以此增强村级实施精准扶贫的能力。 

  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责任机制,日常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包联督导、督查巡查、帮助指导、数据质量评估、扶贫专项审计等活动,年底实施最严格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评估机制,把精准方略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确保脱贫成效精准。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润物无声的变化在各地悄然发生,无数贫困群众的命运开始改变。 

  准定位 靶向发力拔穷根 

  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缺土地致贫、缺水致贫、缺技术致贫、缺劳动力致贫、缺资金致贫……面对各式各样的致贫原因,新疆贯彻精准方略,以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作答脱贫大考,根据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做到真脱贫,脱真贫。 

  孩子小出不去,但不出去就挣不上钱。和田县英阿瓦提乡艾吉克村村民布阿依夏木·依明昔日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在脱贫攻坚战中有了一箭双雕的解决办法——在家门口就业。得益于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落地新疆,扶贫车间走进众多乡村,各地贫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捧上金饭碗的朴素梦想。 

  帕米尔高原之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通过落实护边员补助,优先安排家庭条件困难边民转为护边员,使边民生活更加安定、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国家将我们的月补助提高到了2600元,奔小康更有底气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恰乡夏布孜喀拉村护边员多来提曼·开米克说,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将世世代代铸牢卫国戍边的钢铁长城。 

  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喀普喀村村民斯迪克·萨提瓦尔迪从大山深处搬入距离县城不远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丝路佳苑小区。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他学得一手房屋装修技术,月收入近3000元,完成了对命运的突围。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贫困村提升工程、贫困人口教育培训、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培训、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电子产品组装业发展……一项项措施犹如一支支利箭,精准击破挡在脱贫道路上的层层障碍。 

  数据显示,全区96.4%的贫困人口参与了产业扶贫,累计转移就业在岗21.6万人。 

  事前预防、事中救助、事后保障,一整套防贫机制更为贫困人口脱贫托稳了底。 

  有党和政府给我们做后盾,这顶穷帽子,甩得是彻彻底底。每次想到去年发生的那件事,伽师县克孜勒博依镇阿依丁村村民阿木提·卡地尔就不住地感慨。 

  当时,已脱贫的阿木提一家由于孩子住院接受手术,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报销后还需自付不少钱,阿依丁村的扶贫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立刻前往阿木提·卡地尔家进行走访,详细了解情况后向县扶贫办反馈:阿木提家已被纳入低保,每年有6000多元补助,4月已安排一人到公益岗位就业,土地收益2400元,加上各项补贴,年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县扶贫办工作人员核实反馈的情况后,解除了阿木提家的因病致贫红色预警 

  截至2020年底,全区32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5986元增加到12035元,年均增长12.3%。全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1964.21元增加到11163元,年均增长28.17% 

  绽新颜 接续奋斗新起点 

  时至今日,伽师县江巴孜乡依排克其村村民穆萨·阿西木仍清楚记得,那天他守着水龙头接了通水后的第一杯水。含在嘴中细细地了一会儿,他将水一口咽下,兴奋地告诉家人:是甜的! 

  告别苦水,喝上甜水,伽师县几代人的夙愿,如今终于实现——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引来上百公里外的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作为稳定优质水源,搭建近2000公里工程管线,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送达千家万户。 

  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皮山县乔达乡阿亚格乔达村三面被沙漠环绕,过去,去城里只有一条沙土路,这样的交通条件让村里的生意人苏来曼·麦合木提颇为头疼。收购牛羊往外卖,可根本就跑不远,周边的市场又有限,赚不上多少钱。他说。 

  20197月,和田至喀什的高速公路通车。出了村就能直接上高速公路,苏来曼带上村里十几个人,将牛羊运往更远的皮山县、和田市等地交易,收入翻了几番。 

  截至2020年底,全区贫困群众的教育、医疗全面保障,住房和饮水全部安全。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所有地州市迈入高速公路时代。 

  在补齐农村短板、打通毛细血管的同时,新疆还持续加大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力度,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为脱贫攻坚强筋壮骨”——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三年为南疆四地州定向招收中专学历乡村医生1330名,贫困乡村合格医生全覆盖,乡村卫生院(室)标准化率均达到100%,做到了户有小药箱、村有卫生室、乡有卫生院、地县有二甲医院。 

  得益于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群众精神面貌也发生历史性转变——自我脱贫能力明显强了,乡村文化活动丰富了,欢声笑语多了;人心稳了,心气顺了,合力足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经绘就,怀揣憧憬,天山南北各族群众正奋力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度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