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扶贫故事|为彝族妇女打造脱贫平台

2020-08-31 08:04:00 【关闭】 【打印】

   31岁的阿海么包委已是4个孩子的妈妈。今年5月,他们一家搬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分到了100平米的新房子。


  ▲ 背着孩子在社区彝绣工坊里做绣活的阿海么包委。(摄影:马力)

  搬迁之前,她家生活在昭觉县齿可波西乡果祖村的大山里。那里路不通、网不通、信息不通,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易地扶贫搬迁让他们搬出大山,一家人的新生活从这里开启。

家门口赚钱的快乐

  从十几岁开始,阿海么包委就到广东打工,见过外面的繁华世界,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日子。结婚生子后,为了照顾孩子,她回到了大凉山的深山里,丈夫独自一人在外打拼。

  家里有4个孩子,却只有一个人赚钱养家,由于生活困难,她家被列为果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老房子是土泥巴夯的,时间久了会裂缝,冬天灌风,夏天漏雨。”阿海么包委说,这些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孩子住进一间能避风挡雨的房子。

  今年5月,只交了1万元入住费,阿海么包委一家就领到了城北乡沐恩邸社区100平米的新房钥匙,新房里电视、沙发、床、柜子等家具都是免费赠送的。沐恩邸社区是昭觉县5个移民安置点里最大的一个,社区的名字意为“沐浴党的恩情的府邸”。全县共有28个乡镇、87个行政村的1428户贫困户搬进这个大型社区。


  ▲ 沐恩泽社区彝族工坊从事彝绣的妇女们。(摄影:董宁)

  搬进社区后,阿海么包委夫妇分别接受了社区里的就业技能培训,她学会了彝绣,丈夫参加了建筑工和电工技能培训,他们获得了在城里生存立足的基本技能。

  8月22日下午,把大一点的孩子送到社区里的托管班后,阿海么包委抱着小儿子走进了社区“彝绣工坊脱贫班”。

  在彝绣工坊,每天都有30多名妇女在这里免费学习彝绣,交流技艺。“只有一部分绣娘来这里,还有100人左右在家完成,同时能照顾老人和小孩。”社区负责人贾玲介绍说,手快的每月收入可以达到四五千,手慢的也能挣到两三千。

  “手快的”阿海么包委每天至少可以完成8双袜子小图案的绣制,能收入160块钱。“现在不用出社区,家门口就可以赚钱,我每天做彝绣都很快乐。”阿海么包委说。

努力活出更好的自己

  丈夫去世后,43岁的吉克莫日什就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搬进社区之前,她靠在山上种粮,养猪、养羊赚取全家的生活费用。


  ▲ 在社区里做绣活的吉克莫日什。(摄影:马力)

  搬进新社区后,山上的老房子为了复垦已经拆除。由于缺少基本技能,社区给她安排了打扫卫生的公益岗位,每月能有500元固定收入。再加上做彝绣的收入,吉克莫日什每月的收入也能达到四五千元。

  “山上生活非常辛苦,收入还低;这里环境好、工作轻松,最主要的是孩子们能接受很好的教育。”吉克莫日什说,儿女的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希望他们将来都能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最苦、最累、最难的日子都过来了,我现在就想好好工作,多挣钱,把娃娃们培养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努力活出最好的自己。”

给彝族妇女更多的发展空间

  “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搬进来的彝族妇女在照顾好老人、小孩的基础上,在家门口能挣钱,这充分体现了脱贫攻坚对女性的关注。”昭觉县副县长吉色方森表示,目前全县都在以各种形式,让搬迁后的彝族贫困妇女有事做、能赚钱,帮助她们更好地适应从“村民”到“居民”角色的转变。沐恩邸社区彝绣工坊是省妇联和县妇联联手的公益帮扶项目,目前,社区已经与西昌的一家文创公司签订了销售订单,会有源源不断的彝绣产品从这里走出去,为社区留守彝族妇女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 彝绣工坊为走出深山的彝族妇女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摄影:马力)

  昭觉县副县长吉色方森说,昭觉县是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把彝族妇女们从传统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给她们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她们更好融入现代社会,彰显着脱贫攻坚的社会意义。“守着家、抱着娃、还能挣钱花,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这些彝族妇女,不等不靠,靠自己灵巧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巩固了半边天地位,他们自强自立,推动大凉山的脱贫攻坚,赢得了社会尊重。”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