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活力中国调研行

活力中国调研行|看不见的微生物 看得到的粮食安全

2025-07-06 18:16:00 【关闭】 【打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几十年来,安徽省宿州市作为黄淮海区域核心育种区和江淮千亿粮仓战略支点,持续在农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2025年7月6日,“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走进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看一看现代化种业自立自强的宿州答卷。 

  向微生物要蛋白 

  提到种业,大家首先想到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实际上,还有一类肉眼看不见、摸不到的微生物,正悄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楼慧强向记者展示大豆根瘤 图/赵 阳 

  大豆蛋白质含量高,通常超出普通谷物的四五倍,秘密就藏在根部一串串小瘤中。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楼慧强解释说,这些瘤是由一种叫根瘤菌的微生物侵染大豆根部形成,不仅能提高大豆的蛋白含量,还能有效提高大豆产量。此外,“中国化肥的利用率平均不到40%,不仅造成了大量浪费,还造成了面源污染。”楼慧强指出,小小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7年以来,楼慧强组织10多名教授扎根宿州,开展对固氮微生物系列产品的深入研发与转化,成功将实验室成果写到了祖国的大地上。第三方专业机构测产数据显示,使用该院与企业联合研发的复合根瘤菌、联合固氮菌产品,可使作物增产8%-20%,同时减少5%-25%的氮肥施用,投入产出比可达161 

  截至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累计推广面积超800万亩,覆盖安徽、河南、黑龙江等17个省份。同时,大豆根瘤菌接种技术凭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成功入选安徽省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 

  大豆除了食用外,榨油可以提供食用油,榨油后的豆粕还是畜禽和水产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大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举足轻重。2025年,中国提出扩种大豆和油料计划,并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突破,极力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从“书架”进“货架” 

  中国已建起世界上数量最大、宿主种类最多的根瘤菌资源库,相关研究已然走在世界前列。然而,根瘤菌对土壤、作物品种、气候高度敏感。如何让其更高效,更具适配性,甚至让非豆科作物实现固氮,是中农大团队攻关的重要方向。 

  提及为何选择宿州,楼慧强说,宿州是农业大市,是我国高蛋白大豆主产区,每年常种大豆面积超过200多万亩,这给了中农大团队很大研究与应用空间。 

  然而,农业科研成果能否落地应用,关键要看广大农户是否买账。楼慧强介绍,为了不额外增加农民劳动负担,团队力求简化使用方式。“我们研发了多种产品形式,第一是种子包衣,第二是菌豆同播,第三是菌剂拌种。同时我们还研发了便携式微型拌种机,方便农户直接在田间地头现拌现播,直接服务到田间地头,打通了固氮菌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他强调,这离不开在种业科技谷和企业的深度合作。 

  楼慧强表示,我们的梦想是让中国的大豆都长好根瘤!给每一个家庭提供更安全、更高品质的大豆食品。 

  学院已经在宿州政府、企业和学校的支持下建立了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和示范中心等,目前正在筹建研究院,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态可持续农业等前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并通过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宿州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 

  在种业科技谷,中国农大、南京农大、西北农大等高校汇聚,中农发种业、荃银种业、皖垦种业等种业企业纷纷布局,国家级主推品种华成865”“宿豆051”等优异品种从这里密集诞生。 

  当前,种业科技谷正以科技赋能种业、服务链接产业为目标,全力构建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据了解,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宿州市通过大力发展种业科技创新,现代种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宿州市已有种子持证企业175家,居安徽省第二;自2021年以来,自主选育的国审省审农作物品种近100种,年繁育种子量达15万吨。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