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疫情防控

真实战“疫”故事:“嘿,我回来了!”

2020-02-16 11:07:00 【关闭】 【打印】

  陈旭宇从未想过,人生的第39个冬天像被命运施了魔咒,这20多天来的经历,像极了一场梦。

  2020年初始,一种人类从未了解的病毒,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疫情之下的一个个普通人,经历了一段段被新冠病毒改变的生活。

  在走出病房重回生活正轨之前,有人坚强,有人崩溃,有人淡然。还好,越来越多的人在陆续回归正常生活。

  ▲ 转移患者的医护人员步履匆匆。

  偏离轨道

  2020年1月20日,一辆从武汉方向驶来的列车经停荆州,陈旭宇和儿子坐上火车,目的地是600多公里外的家乡重庆。

  临近春节,车厢里站了不少人。5小时的车程,他刷着手机,偶尔抬头看看窗外风景,回家的愉悦随着距离靠近愈发强烈。

  “当时听说武汉有人感染了一种新型病毒,但不知会人传人,车里只看到有个年轻人戴着有花纹的口罩。”从荆州回到重庆,陈旭宇跟老同学小聚,在密闭的包厢里回忆他们青春飞扬的往事。

  推杯换盏后,1月25日一早,他感觉四肢乏力,一开始以为只是除夕喝了酒又睡得晚,心想躺会儿就好了。

  午饭后,身体开始发热,体温计显示37.5℃,连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开始在脑子里回放。加之从湖北回来,这让平时爱锻炼、喜欢打篮球的陈旭宇第一次对自己的免疫力不自信了:“在这之前,我觉得这种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毕竟年轻、身体底子好。”

  很快,医院肺部CT结果出来,显示肺部有阴影。当晚,作为疑似感染患者,陈旭宇被江北区人民医院收治入院。

  1月26日晚,陈旭宇被确诊。来了好几拨人,详细询问了他从湖北回到重庆的种种细节,他告知了所有密切接触者的联系方式。

  ▲ 医护人员将一名患者带到医院。

  跟陈旭宇不同,王晓丽一家没人去过湖北。1月24日,她开始咳嗽,这是她每年冬天的老毛病,因此家里常备止咳糖浆。王晓丽和大部分患者一样,以为这是冬天里的一次寻常感冒。

  1月25日晚,王晓丽家里有人被确诊。第二天,王晓丽也开始发热,她戴上口罩,用烧开的水给穿过的衣服消毒,吃饭坐在角落,处处都尽量离家人远点。随后,她向社区上报了体温,37.3℃。27日晚,王晓丽被确诊。

  从小父母在外打工、遇事靠自己的王晓丽习惯报喜不报忧,但这次因为几天前曾回去跟侄儿侄女玩耍过,她不得不说了实情。一想到孩子也可能被传染,她后背就全是汗。

  坐上救护车,看着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成为眼前模糊的小点。24岁的第一天,王晓丽终于担心起自己:“这不是我预想的春节,现在要去战斗了,我不想输。”

  ▲ 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

  心理炼狱

  入院前三天持续发热,陈旭宇抱着手机猛刷与这个拗口的新型病毒有关的一切。他大概计算过,从进医院以来到出院,抽了40多管血。为了保持体力,他逼自己每顿饭尽力吃完,反胃的感觉随时袭来,止不住地难受。

  后来,白天不烧了,陈旭宇看到了一丝希望,但当夜晚来临,温度计上的数字又升起来。他形容,那是一种希望点燃又被冷水浇灭的感觉。

  相比身体上的难受,每天早晨醒来,数十条问候信息让陈旭宇倍感压力:“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越问越有负担。”

  陈旭宇入院后的第三天,那次聚会的4名同学也被感染,他像被重重击了一拳,拽着头发开始新一轮熬煎:“早知道,不该回来的。”

  ▲ 医护人员为恢复不错的患者加油鼓劲,为他们增加信心。

  相比39岁的陈旭宇对疾病情况的清楚认识,距离陈旭宇260里、在万州的60岁患者沈福一开始就云里雾里。

  1月23日,沈福因咳嗽到位于万州的三峡中心医院检查时,CT判断可能为新冠肺炎,随即被要求隔离治疗。

  “当时我不知道严重程度,医院也只是告诉我疑似,但实际上我已经危重症了。”连回家收拾衣服的时间都没给,沈福就被收进了重症肺炎应急病区。进来后看到仪器设备,他才想到医生可能是想给他减轻压力。

  第一天上午,除了咳嗽,沈福没感觉身体有其他异常,中午还点了两个荤菜。到了下午4点多,一次剧烈咳嗽后,他开始发高烧,体温短时间内升到39.4℃,并一直维持在39℃。

  ▲ 调制好的中药配方颗粒。

  沈福的病情急剧恶化,他浑身乏力、出汗,整个人瘫软在床上,呼哧呼哧地大喘气,脸憋得通红。

  “这是来真的了?”活了60年,沈福进入医院的次数屈指可数,相熟的同龄好友中,就属自己身子骨硬朗结实,“咋会被一个感冒就干趴下了”。

  输液、抽血、测血压、测心跳、量体温,沈福病床旁的仪器设备换了一批又一批,确诊的结果却一直没出来。

  除了做CT、彩超,他还要不停地打针、吃药。“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病瞒着我?”再次咳痰取标本后,他喊住护士,盯着护目镜后的眼睛,努力提高声音。

  “请相信自己,也相信我们。”护士说,一有消息就马上告诉他。

  这个病能治好吗?自己还能熬多久?老伴儿怎么办?沈福脑海里闪过这辈子还不曾想过的问题。病房里,周围病友的喘气声、咳嗽声甚至哭泣声,都让他感叹生命的脆弱。

  寻找寄托

  总是被恐惧的念头萦绕,沈福急于找到精神和心理上的寄托。确诊结果下来后,沈福老伴找了张大红纸,写上“一起加油”几个鼓励的字,让医院托护士带进病房,放在他床头。

  “我从重症转为轻症,再到出院,这几个字起了大作用。”沈福回忆“病毒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意志够坚定,就能控制住。”

  不只沈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很多人都在寻找内心的寄托。

  在接受自己身患新冠肺炎的事实后,何勇的心情反而放松下来。“家里人整天提心吊胆,我确诊后,他们也都乖乖的了。”何勇说,与其忧虑,不如坦然面对。

  1月22日,在武汉干了一年活的何勇终于结束了忙碌。在从武汉回万州的动车上,他给在万州城里的老婆打了个电话,让怀孕9个月的老婆先收拾行李回农村老家。当时,家里人不理解他的决定,待产的老婆还为此大哭一场。

  除夕当天,何勇被收治到三峡中心医院轻症肺炎应急病区。手机寄存前,他拨通了老婆的视频电话,让她在家陪着老人,不要让人来医院探望,保重好身体,以免被感染。

  进入隔离病房后,医护人员成为他和家人保持联系的桥梁。“入院登记时,医生们就详细记录了我家的情况,并一直对我保持着关注。”何勇说。

  “真像亲人一样。”至今,何勇仍心怀感激。“说实在的,我能专心对抗病毒,离不开穿着防护服的每一个人,虽然看不清长相,但只要看见他们就能感到温暖。”

  重庆首例确诊患者万康,从1月15日到巫山县人民医院检查时,就坦然接受了自己患病的事实。她给87岁的婆婆(姥姥)打电话,回家团圆的时间要再往后延一延。

  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病友建了微信群分享信息,相互鼓励,加油打气,没吃完的牛奶、水果也通过微信群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 医护人员跟出院患者合影告别。

  重回生活

  2月7日,出院的日子,王晓丽走出市公共卫生中心,她再一次呼吸到新鲜空气。几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所有指标都达到了出院标准。医生开了止咳糖浆,叮嘱她两周后复查。

  王晓丽说,走出大门那一刻,感觉像做了场梦。她在微信签名上写着:“心若向阳,无畏悲伤”。

  2月13日,万康迎来出院后的第15天,也是她居家观察后回归正常生活的第一天,除了偶尔上楼会感到气促外,没有其他症状。每天早睡早起看电视,万康的丈夫也解除隔离回家了,一度偏离轨道的生活又回归正常,她把自己的微信名改为“春暖花开”。

  ▲ 万康出院后,在家居家观察期间,通过手机了解外面的信息。

  “阴性。”当医生给出治愈的确切结果时,多日没运动的陈旭宇从病床上蹦起来,他形容就像高考考了高分,期待马上回家吃上一顿回锅肉。

  离开医院时,陈旭宇退出了病友群,他觉得这是在告别这段偏离正常轨道的生活,摆脱病毒,像翻书一样,翻页就过去了。

  出院后的第二天,他刻意穿上羊毛大衣,刮掉胡子,出现在单位视频会议的画面中,精神头不错。

  他朝镜头里挥手:“嘿,好久不见,我回来了!”

  2月14日,出院后第7天,陈旭宇继续待在家附近的酒店自我隔离观察。即使酒店房间里只有他一人,也随时戴着口罩。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