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2025年全国两会>记者直击

全国人大代表崔岩:“开源”引领了一种全新的科研模式

2025-03-08 10:53:00 【关闭】 【打印】

  DeepSeek方兴未艾,一款名为 Manus 的中国 AI 产品在科技圈又一夜爆火,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话题,众多代表委员对此建言献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以独立章节形式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强调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紧密结合,支持大模型的广泛应用。

  3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指出,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脱颖而出,不仅使AI行业深受震撼,也让世界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进而带动了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人工智能对经济的提振作用究竟有多大?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在全球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和理念有何不同?中外之间在此领域应当从哪些方面加强合作?全国人大代表、五邑大学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四维时代科技创始人崔岩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他非常看好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认为在算法研发等方面,全球应当互学互鉴,中国科技公司做到了真正的开源,这引领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包容的科研模式。

  中国发展遥遥领先?

  从国内来看,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比国外更加多元且活跃。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其列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之一。据《2024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2024年我国AI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25%,预计2025年将逼近5000亿元。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规范工智能产业发展,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纷纷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将在培育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同与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报告认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分化,美国聚焦技术创新,欧洲强调规范制定,中国深耕市场需求。中国的人工智能不能说是遥遥领先,但的确在国内的应用要比国外更加活跃,不光在产业领域,还有文化领域,包括在政府侧,它的应用场景是特别多的。崔岩表示,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企业创新,一定要与实际应用和产业发展深入结合。 

  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层出不穷,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崔岩深有感触地说,以DeepSeek为主的低成本部署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对产业创新来说,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崔岩的团队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建设。2024年,他们运用数字孪生技术,累计为16个省市的将近1万多个地上文物进行了数字采集和还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他们还将人工智能技术拓展到数字化展示、公共安全维护等多个领域。“AI就像翅膀,各行各业与AI结合都可以收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开源or“闭源

  在全球舞台上,开源还是闭源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议题。在不久前法国巴黎举行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国际专家对DeepSeek的开源策略给予积极评价。他们认为,开放模式真正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普惠发展,DeepSeek的开源策略更具道义优势。这些观点表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正在提升,其发展模式也越来越获得国际业界的认可。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联合国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专家张凌寒说。

  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旨在弥合科技鸿沟,避免科技创新成为富国和富人的游戏”34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娄勤俭指出,DeepSeek的崛起不仅代表中国在AI领域的突破,更折射出中国科技发展的创新包容性:通过开源共享降低技术门槛,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生态建设。

  在崔岩看来,DeepSeek真正做到了开源,引领了一种全新的科研方式和生态。算法方面一定要兼容并包,做到开源。OpenAI,顾名思义,强调‘open’,但是其实他们在两年前就闭源了,而埃隆·马斯克也曾表示,OpenAI的闭源行为并不是可取的做法。崔岩强调一定要加强国际合作,他的团队跟港澳,还有欧美的一些高校之间的交流非常密切,应该加强各国学术界合作,聚焦科研,而非被政治干预。但同时,他也指出应做好开源和闭源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在算法和研发层面兼容并包,多与国际接轨、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对GIS等国家安全数据、人脸识别等个人隐私数据等信息则应加强保护,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全球技术协作。

  在Manus刷屏后,许多人赋予了它成为第二个DeepSeek”的期待,不过,也有行业内人士表示还需进一步观察其发展态势。但是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中国智造Manus未来的发展也应该是普惠的”“开放的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