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2024年全国两会>中国机遇

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如何同频共振

2024-03-08 17:54:00 【关闭】 【打印】

  2024年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外交主题记者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王毅表示,中国不追求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期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发动机,成为实现世界现代化的加速器。王毅强调,中国愿同各方一道,传承丝路精神,落实论坛成果,开启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二个金色十年。 

  什么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2023年11月24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指出坚持开放、绿色、廉洁。中国坚定不移奉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将开放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本色,欢迎各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坚持把绿色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与各国一道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将廉洁作为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不断推动反腐败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坚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共建一带一路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倡导对接国际规则标准,鼓励发展中国家采用适合自己的规则标准、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同时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共建国需要、是国际社会需要,也是“一带一路”本身行稳致远的需要。 

  国内高质量发展必然逻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国内以高水平开放促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引领,以双边、三方和多边合作机制为支撑的复合型国际合作架构,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化。 

  共建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一带一路”国家普遍处于工业化早期或快速发展阶段,大多是西方前殖民地,具有明显的二元性:经济基础是发展中国家的,而上层建筑是西方式的,受西方标准、价值观影响大。开发第三方市场,因而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正如西方发达国家加入亚投行,确保其高标准一样,“一带一路”本身要解决中国硬件-西方软件的匹配问题。秉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国际标准”理念,吸引发达国家参与,更多采用公私合营(PPP)融资模式,是共建国家的普遍期待,也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这一定位,也要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出的目标与国际社会推崇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ESG)等理念契合,更彰显“一带一路”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使命。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内涵,根植于国内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世界期盼。 

  国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包括技术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规则观念创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逻辑二十大报告有清晰阐述:“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筑牢根基。在全球价值链中,一带一路是跟发达国家和共建国家的双环流,这与国内国际的双循环不仅不矛盾, 还是相互促进的。一带一路是国内国际循环的重点,双循环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筑牢根基。这也是国内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内在逻辑,两者是同频共振的。 

  正如王毅所说,中国不追求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我们期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发动机,成为实现世界现代化的加速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不仅在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也在切实推进世界共同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