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2024年全国两会>两会聚焦

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中国市场对欧洲投资者仍有强劲吸引力

2024-03-09 18:33:00 【关闭】 【打印】

  为进一步吸引外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要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这些政策让外商感到振奋,期待在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拥抱新的机遇。 

  贸易投资合作是中欧之间最紧密的利益纽带。一直以来,中欧互为重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中欧班列联结中国与欧洲25个国家,截至今年2月底,累计开行超过8.5万列,在动荡世界中构筑起一条安全畅通的产供链生命线。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就中国市场能为欧洲企业创造的机遇接受《今日中国》专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  /中国青年网     

  外资“用脚投票” 背后是在华投资高收益率 

  资本逐利而行。卢沙野表示,中国市场对外资一个重要的吸引力便是较高收益率。 

  “我注意到法国的企业还是很看好中国市场,因为他们在中国投资还能赚钱。”卢沙野说。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测算,近5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收益率是9.1%,而欧美是3%左右,新兴经济体是4%-8%。 

  对于外媒口中的“外资大量撤离中国”,卢沙野认为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投资趋势观察》显示,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势头整体羸弱,尽管中国的资金流入出现了6%的下滑,但应注意到,作为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受益国,美国资金流入减少了3%;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比下滑9%;被认为是外国直接投资增长引擎的东盟下降了16%;除卢森堡和荷兰外,欧盟其他国家的资金实际上甚至减少了23%。 

  卢沙野表示,对于中国市场,尽管西方主流媒体唱衰,而投资者已经“用脚投票”,一批有战略眼光的跨国公司非但没有撤离,反而加快了在中国投资布局的步伐。 

  2023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同比增长39.7%。今年1月,在华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588家,同比增幅高达74.4%。“由此可看,大部分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长期发展前景,对投资中国依然充满信心。”卢沙野告诉记者。 

  产业链完整 中国市场优势突出 

  卢沙野表示,中国市场优势突出,吸引外资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他表示,过去,欧洲工业依赖俄罗斯供应的低成本石油和天然气维持工厂运营。俄乌冲突前,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为45%,德国更高,达到55%。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的工业能源成本正在飙升,不得不以四倍的价钱从美国购买天然气。制造业是高耗能产业,对于德国这样的制造业强国,只能另辟蹊径。 

  企业外迁,往哪儿迁呢?“一部分迁到美国,美国以大批补贴政策来吸引这些欧洲企业。但事实上,几十年的制造业外流,导致美国重振制造业的产业链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如果没有上下游产业链去配套,制造业发展是天方夜谭。”卢沙野告诉记者。 

  反观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就制造业总产量而言,中国的份额是美国的三倍,日本的六倍,德国的九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进一步吸引外资,继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也就意味着制造业的条目清零。卢沙野表示,这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外开放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市场将更加开放,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多机会和空间。 

  “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国将持续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选择。”卢沙野说。 

  中国是市场 更是赛场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曾声讨称,中欧贸易关系不平衡,中国拥有巨额贸易顺差,而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与欧盟的不相称。 

  卢沙野认为,现在,中国不只是“市场”,更是中外企业产品的“赛场”。 

  “中国企业现在具备人才、技术优势,身处像中国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外企需要面对竞争。如果试图回避竞争,将注定失败。”他说。 

  反观欧洲,他指出,近几年欧盟在投资贸易等领域对中国采取了诸多保护主义措施。 

  近期,欧方表示,大量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正在“压垮”欧洲本土太阳能制造商,因此打算“针对中国太阳能产品进口实施贸易限制”。 

  卢沙野表示,中国太阳能电池板、风电设备都有利于促进世界的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向各国提供低成本的新能源产品,助力加速能源转型。“根据COP28提出的目标,到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要比2020年增加两倍,达到2020年的三倍;如果不和中国合作,我相信欧洲是实现不了这个目标的。”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地缘政治冲突挑战严峻,卢沙野表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无论是中法、中欧,都要通过协商对话克服一切困难求发展,共同抵制脱钩、断链。”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