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18日)上午去街道领了500块钱,等一会儿去慰问辖区的困难儿童。”杨静一边说,一边翻起自己的备忘录向记者介绍到,“1月16日上午走访了4户居民,1月17日下午走访了5户……”
杨静是山东潍坊市奎文区北苑街道金鼎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春节前夕,是杨静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每年年底,慰问老党员、走访困难及特殊家庭是社区工作的惯例。杨静带着牛奶、大米等物资上门拜访,送去社区的关怀和慰问,同时也送去新春的祝福。
兔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杨静走访社区居民(采访对象供图)
2020年,出于兴趣爱好,杨静考取了金鼎社区的社工岗位,正式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
穿着工作装、运动鞋,性格开朗,能说爱笑,这形象让社区居民感觉很亲切靠得住。
杨静把社区当成了“家”,总是不停地在社区内奔波着,用心用情解决居民需要解决的各种麻烦,为居民进行各种政策宣讲并进行答疑解惑。线路老化、下水道堵塞、垃圾处理、疫苗接种、核酸问题……杨静戏称自己为“24小时管家”。她的手机几乎成了居民专用,1000多个微信好友,社区居民就占了800多,此起彼伏的消息从未休止,但她从未抱怨过一句。
“社区工作者离居民最近,社区的工作多而杂,但在居民眼里都是重要的。无论事情大小,你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脸上那种微笑是我最大的满足。” 2022年2月14日,大年初三是杨静值班的日子。晚上十点钟,有人在小区群里发了一个垃圾桶着火的短视频。凭借着职业的敏感,杨静第一时间联系物业经理,告知相关情况。“垃圾桶紧挨着停车场,虽然火势并不大,但如果不及时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杨静说,值班人员到现场查看后,发现是有人违规燃放烟花爆竹后没有把火熄灭,从而导致垃圾桶跟着起火,好在处理及时避免了更大事故的发生。杨静提到,自己之后还养成了一个“爱听”消防车汽笛的习惯。她解释说,只要在路上听到消防车鸣笛,她都会下意识地仔细倾听,以辨别这辆车是否是开往自己所负责的辖区。
说起基层治理的关键,沟通、换位思考从杨静口中脱口而出。
金鼎社区居民区人口密度较大、老龄化程度较高。长期以来,居委会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社区老人的生活起居,特别是独居、高龄等特殊老人。杨静对社区的大事小事门儿清,谁家是独居老人,谁家老人有基础病,她都记在心里。
最让她牵挂的是80多岁的解师傅。解师傅跟老伴两人生活,子女工作忙不在身边,算得上是“空巢老人”。杨静逢年过节都会到老两口家里,陪老人聊天,帮助处理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2022年下半年,解师傅突然患上中风。杨静听说这一消息后,隔三差五上门探望,并亲自开车带老两口去打疫苗。“真的非常感谢居委会,事无巨细地想着我们。”回想起当时老两口对自己说过的感谢话,杨静十分自豪。
作为一名基层服务人员,随时待命是基本的职业要求。杨静几乎没有了节假日概念。杨静向记者展示了她今年1月的工作计划表,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这个月大大小小的所有工作:要走访慰问困难家庭、要策划新春活动、要制定人员春节值班表、要进行节前消防安全检查、要安排元宵节活动……“服务居民是我们的责任,在阖家团聚的时刻更需要我们站好岗、守好责。”她强调说。
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正式实施。面对疫情防控的新阶段,居委会的工作也随之调整。作为一名奋战在基层抗疫一线工作两年的工作人员,杨静坦言,听到这一消息时“感觉松了一口气”,但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永远不会“退场”,而是转变角色,继续为居民服务。针对辖区居民防疫意识与诉求的变化,杨静所在的社区准备了“健康大礼包”,第一时间送到了社区老人及困难群体的手中。口罩、消毒液、维生素C、抗原试剂……这份特殊的“礼包”解决了许多社区家庭的燃眉之急。
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关键的单元,像杨静这样的无数社区工作者们始终以平凡之举,发着微弱的光,点亮了大街小巷的万家灯火。杨静说,虽然工作中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干起来并不容易,而她心中始终牢记着“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帮助带动更多人自助并加入社区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对于杨静的付出,社区居民都看在眼里。他们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个爽朗的姑娘,每逢见面必打招呼,喜欢拉着她唠家常。短短两年,杨静也逐渐从一名社工“小白”成长为“一肩挑”,对社区工作早已驾轻就熟。
但问及兔年愿望时,杨静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希望自己能通过6月份的中级社工证考试。” 虽然这份工作并不容易,也委屈过、掉过眼泪,但她的热情并未有丝毫地退减。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名为化名)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