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2023年全国两会>两会聚焦

总书记的两会时间:关于乡村振兴,总书记这样说

2023-03-08 10:50:00 【关闭】 【打印】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2023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2023年“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几项重点工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五年来,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我国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合理确定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同时,加强耕地保护,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完善水利设施,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此外,我国还不断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加快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


这是2022年5月17日拍摄的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马力镇万亩玉米种植基地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姜伟超 摄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一直致力于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拿出“川农方案”,让中国碗装中国粮、装优质中国好粮。四川农业大学近期收集了220份调查问卷,都是全省各地种粮大户在农业种植、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建议。接下来该校会研究如何帮助解决种粮大户面临的问题。这两年,吴德的工作一直围绕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展开。川农大相继启动2个科技赋能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行动,进一步汇聚科技、教育、人才动能,围绕“作物丰粮、养殖节粮、果蔬补粮、加工促粮、增收稳粮”五大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助力四川农业强省建设。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粮食安全工作放到首位,要求“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这让吴德很振奋,“强调粮食安全,最核心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制度体系规范粮食生产的全产业链,保证粮食生产充分供给。”

  近期,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温江校区,吴德邀请部分法律专家、粮食专家聚集一起,为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的议案出谋划策。“我们一定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吴德说,目前我国涉及粮食安全的内容只散见于农业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中,或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呈现,尽快推动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刻不容缓。

  此外,育种基地的建设与保护也是吴德一直在关注的课题。“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目前,四川的11个国家级育种基地普遍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吴德希望通过立法,在人才培养、政策扶持上获得更多助力,保障整个种业的健康发展,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姜长云表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前有两方面工作最为重要。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保障14亿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至关重要。这不仅意味着要生产足够的粮食,而且要保证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能够自主可控。另一方面,姜长云认为农业强国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呈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具有“一个底线”和“三高两强”属性。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底线,农业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涉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高。未来农业政策如何更好地引导农业增加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这也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姜长云认为,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三农”基础,但从国际来看,我国在农业发展水平、农产品质量品牌、跨国农业产业组织等方面与农业强国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建设农业强国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系统发力,全社会参与建设。

  培育新农人、新农商,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乡村振兴要高质量发展必须数字赋能,需要数字人才”。

  “‘十四五’期间,数字化生活消费方式变革将重塑农村市场,农村电商生态要素将加速整合,农村电商对农业生产和农村消费的巨大潜能将会加速释放。”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应对数字化生活消费予以积极鼓励加强引导,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用数字农业经济为乡村振兴赋能。


2023年3月4日,唐胜忠(左一)在贵州省榕江县车江坝区油菜花园指导新主播直播。新华社发(王炳真 摄)

  据统计,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较2021年提升6.4个百分点。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农村电商在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助力乡村振兴、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数字农业发展,赵皖平代表建议,要扩大数字农业应用范围,探索农产区数字化方案。比如,发挥平台经济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以农业产业带为单位,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融合应用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赵皖平代表建议,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农产品物流堵点。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和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数字乡村体系,通过规模效应和模式创新,持续降低物流成本,解决“田间地头直达餐桌”的关键堵点。

  “农业的数字化改造需要培育更多的既懂农业、也懂电商的新农人和新农商。要培养数字农业人才,建立‘新农人、新农商’培育体系。”赵皖平代表认为,应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重点遴选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乡村能工巧匠、返乡入乡“双创”人员、大学生村官等作为培训对象,提升各类人才的脱贫致富带动能力,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表示,“农村数字化产业也将释放巨大的就业空间。可以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尤其离不开数字化人才。”她说,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逐步融入农业生产、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不断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以产业为核心,撬动乡村振兴发展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还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产业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没有优质产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在保障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转变,以“精耕细作”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成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全国各地不断探索本地资源禀赋,挖掘特色资源的增收效益,打造特色产业的独创品牌,将特色农业做成地区“招牌”,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


2022年10月10日,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一处果园,果农在搬运苹果。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我向总书记汇报了我们那里的喜人变化:我们种植了2万多亩水稻,亩产1100斤,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大田数字化种植模式,对农场实行数字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确保了稳产高产。”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代表是一名80后,2017年4月,身为土壤学硕士的她和农学博士的丈夫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从城市回到农村。

  魏巧代表表示,他们正把在科研院所掌握的知识带到田间地头,积极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实行数字化管理,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联动,提高农业的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春艳表示,乡村特色农产品的形成往往与一地的地理气候、风俗人情紧密关联。她认为把地方土特产和小众品牌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恰逢其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因此,农产品需求呈现多样化、高端化、品牌化的特点。近几年,各地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产品的规模种植也不断增加,供给侧需求呈上升趋势。

  高春艳建议加大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产业引领,支持以合作社为主体打造的小众品牌。鼓励农村当地能人创办小微加工企业,延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和农村经济良性循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

  打造“特色农业+增收项目”的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正在赋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综合新华、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