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故事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亮点

2023-09-28 12:36:00 【关闭】 【打印】

  近年来,从东南亚灿烂辉煌的吴哥文明,到中亚古老悠久的伊斯兰文化,再到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不断加强同亚洲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中国与亚洲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让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新亮点。

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空中宫殿

  “中国方案”走上国际舞台

  柬埔寨暹粒吴哥古迹中,王宫遗址曾是高棉帝国的心脏,如今再次步入其中,空中宫殿与塔门、水池等掩映于整体环境中,从周围散落的石头雕塑与门楣能依稀窥得往日繁盛。为了揭开这片土地的神秘面纱,向世人展示吴哥王朝的风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文物修复队多次来到吴哥古迹,进行王宫遗址的考古研究与详细勘察。

  “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是中国在柬埔寨继周萨神庙、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之后的第三个项目。”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负责人王晶说,“中国在柬埔寨已经开展了近30年的保护修复工作,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国际行动,中国是最早的参与者之一。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茶胶寺项目的陆续实施,得到了柬方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因此柬埔寨政府将大吴哥城核心区的王宫遗址交予中国工作团队修复,既是对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团队既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实力的信任。

  中柬吴哥保护的长期合作在今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中国在参与柬埔寨文物修复工作初期也面临诸多困难。1993年,中国开始参加吴哥古迹文化遗产保护合作行动时,就面临着诸如物资匮乏、设备紧缺、气候极端等许多问题,但初出国门的中国文物修复队非但没有后退,反而迎难而上。在周萨神庙的保护修复过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原物重建”的方法,像破解谜题一样把大部分坍塌下来的构件进行耐心拼对,归回原位;整整用了7年的时间让“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的周萨神庙重新矗立。凭借在实际工作中展现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水平以及修复后的效果呈现,中国文物修复队获得了同行的好评,“中国方案”走向了世界舞台。

  “尤其在开展吴哥保护工作第二阶段的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时,中国工作队将国际社会公认的保护理念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经验和成果相结合,吴哥文物保护的中国经验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形成卓有成效的‘中国方案’。”王晶说。

  对此,柬埔寨文化艺术大臣彭萨格娜表示:“我认为中国专家修复文物的水平非常高,得到国际认可。中柬文物保护修复人员通过长期的吴哥保护工作得到了更多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

  正如彭萨格娜所言,中方工作团队通过长期深入项目现场,不仅与柬埔寨人民真诚交流、互相学习以及有效解决文物保护的实际问题,还培养了一批文物保护技术人才,促进大家携手共同保护全人类珍贵的历史记忆,推动了两国人民之间情相融、心相通。

  “我非常认可中国工作队保护性修复的理念。他们宁愿花费更多的成本,也要采取可逆的措施确保每块石头不受损伤。”参与过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的柬方人员昂柯依说,“我在茶胶寺的工作中学到了很多技术,比如怎样对石构件进行寻配。经过训练,我现在已经能够挑选出契合要求的构件。将散落的石构件重新组装,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一组石构件常常不在同一个地方,需要根据经验反复寻找线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来不感到厌倦。每当我找到那一块契合缺口的石头,都会由衷感到喜悦。”

尼泊尔工匠修复九层神庙檐柱

  国际合作成果丰硕

  从柬埔寨吴哥古迹迈出第一步至今,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领域经历了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亚洲各国在人文领域的合作更是成果丰硕。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 流传在中亚地区的这句谚语,折射出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的迷人风貌和辉煌历史。然而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却因历经千年风霜,部分古建筑不同程度受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决定在希瓦古城选择文物古迹共同开展保护修复工作。

  “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内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建筑本体均存在不均匀沉降现象,墙体沉降裂缝较多,特别是穹窿拱券处出现多条裂缝,给建筑结构带来危害。特别是,经学院东南角外墙体及宣礼塔墙体倾斜、开裂尤为严重。宣礼塔上部结构严重歪闪,砌体断裂,严重影响建筑安全。”回忆起希瓦古城的修复过程,参与其中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阎明印象深刻。

  阎明说,为圆满完成修复任务,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中国团队邀请当地文物保护专家做顾问,虚心请教乌兹别克斯坦传统建筑工艺,并与当地经验丰富的工匠反复讨论修复细节。修复过程中,始终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的修复理念,最大限度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为此,中国团队培训乌兹别克斯坦工匠把从老建筑上拆下来的材料修补好再利用,并请来掌握传统瓷砖制作工艺的工匠,根据现存釉面图案绘制缺失的部分,烧制成型后再拿回现场比对,选出还原度最高、衔接最融洽的使用。

  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让当地居民由衷感谢中国团队对他们宝贵遗产的保护及对当地文化历史的尊重。在修复施工期间,很多当地人会热情地过来打招呼,还有人主动帮助中国专家搬运物资。

  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科学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马沙利卜·阿卜杜拉耶夫看来,希瓦古城联合修复项目传承了乌中两国绵亘千年的丝路文明交流的佳话:“中国专家的修复工作得到乌兹别克斯坦的高度认可,中方的修复经验也被运用到乌其他地区的遗迹保护工作中。在希瓦古城联合修复项目之后,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人文领域合作将会继续进行下去,联合修复工作也将成为今后两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乌兹阿米尔·图拉经学院修复前

乌兹阿米尔·图拉经学院修复后


  “和而不同”守护文明之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同蒙古国、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6个亚洲国家开展了11项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合作项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向东说,“中国文物援外工作队,充分尊重当地传统文化,积累了大量当地保护修复经验,结合自身先进的保护修复理念与技术,形成了一套平等互益、交融互鉴的文物保护修复合作方法。”

  “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日益深入人心,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国际合作项目不仅是中国向世界展现作为文明古国和负责任大国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和“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典范,为促进“一带一路”多元文化相通共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李向东表示,“中国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与理念,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是一个中国展示文物保护技术力量的平台,同时也是与各国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项目作为促进各国民心相通、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也为密切多、双边关系,增进人民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年4月25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陕西西安召开,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正式成立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考古合作、遗产保护、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工作搭建了开放共享的合作研究与人文交流平台。

  据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秘书处负责人透露,联盟将通过深度的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推动亚洲地区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与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环境保护等协同发展,增进亚洲各国民心相通,共促亚洲文明传承,为守护属于全人类共同的亚洲遗产贡献力量。让“和而不同”的文明之光在“一带一路”继续闪耀。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