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全国两会,国际社会对中国如何设定当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尤为关注。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2022年的答案——“5.5%左右”。
为何是“5.5%左右”?实现目标将面临哪些挑战?该目标的提出对外资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今日中国》采访了多位经济专家。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贾康表示,自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下行过程,到2017-2019年,中国GDP增速稳定在6%-7%的区间,之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5.1%。2021年中国GDP虽然同比增长8.1%,但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可见,“5.5%左右”的目标高于2021年三、四季度的 增长水平,总体来说已经有要提速而延续疫情发生之前中高速水平的合乎逻辑的运行态势。“经济增速目标设定不能只看当年,要考虑前一年的基数,也要考虑往后的可持续发展,尽力避免年度之间忽高忽低衔接不良。尤其‘十四五’期间要使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在2021年的基础上,今年适当调低同比增速目标但又高于近两年平均增速目标,是符合实际的,有利于平稳衔接‘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贾康说。
上海浦东全景。(图片:视觉中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耿楠认为,“从近几年的数据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GDP的增长呈现出非常态的增长曲线。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展现出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潜力。‘5.5%左右’的预期目标考虑了近两年的平均经济增速以及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这是在潜在增长率之上的目标,为经济增长预留了空间。”耿楠说。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卞永祖表示,在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国内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的背景下,“5.5%左右”的增速目标相对客观。一方面,该目标略高于近几年的平均增速,表明是要在经济稳定发展前提下,争取到更好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目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中国需要保持一定的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才能在国际竞争的格局中脱颖而出,“5.5%左右”的目标为经济增长预留了空间。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相对稳健的经济增长更容易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留有调整的余地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耿楠看来,中国自身经济下行的压力主要来自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个方面。耿楠说,“在需求侧,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同时叠加局部疫情时有发生,受疫情影响较为敏感的行业可能陷入停摆,造成消费需求减弱。随着国外防疫政策的放松,经济生产的恢复,国外对中国的进口需求降低,让外贸增长面临一定压力。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第四季度投资需求有所收缩,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1.6%。而在供给侧,除了疫情影响之外,某些国家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逐渐把供应链本地化,加剧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此外,在劳动力供给、能源供应、关键领域技术研发短板等方面,都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而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给宏观政策调控政策的制定带来一定挑战,特别是中美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不同步可能增加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等经济风险。
贾康认为,目前经济比较明显的困难是经济下行势头还没有被遏制住,市场预期不好。如何引导市场预期向好,这需要制度创新及必要的纠偏。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调控、能耗“双控”过程中的“一刀切”等行为进行纠偏,保证房地产业“良性循环”,碳达峰碳中和先立后破。同时制度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营造鼓励创新“试错”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干事担当的精气神。“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是不容易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制度安排、机制创新、政策优化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同时中国经济有韧性、有潜力,宏观政策有工具、有空间,如果能够进一步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追求稳中求进的高质量发展,我相信这个目标能够实现。”贾康说。
卞永祖同样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完全控制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够稳定,这将使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艰难曲折。其次是局部地区爆发的安全冲突,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比如俄乌冲突,将使石油、天然气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生产。从内部环境来看,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或者是个体企业在融资方面、成本控制方面以及市场方面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加剧的趋势。同时,地方政府过去两年因为受疫情的影响,财政压力也在加大,这将影响到当地的民生投入,包括一些项目的建设,也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卞永祖同时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举措令人期待。比如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这些措施将为企业雪中送炭,帮助企业焕发生机。”卞永祖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2022年1月、2月分别为50.1%、50.2%。耿楠认为,“这表明企业复工复产形势良好,PMI继续在扩张区间平稳运行,说明经济预期向好,景气水平略有回升。初步实现了2022年‘开局稳’,而随着两会政策的逐步落实,后续效果也会逐渐显现,实现‘从稳过渡到进’的阶段。”
尽管经济面临挑战不小,但受访专家的普遍共识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中国仍将是外资投资的热土。
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图片:视觉中国)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如何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一直是外资密切关注的焦点。贾康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5.5%左右的增速是高水平的,这本身就对外资具有吸引力。”此前,世界银行最新报告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4.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中,把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定在4.4%。而根据相关人士的测算,今年中国如在2021年基础上实现5.5%的增长目标,对应的经济增量,按经济体算可以排到世界前20位。“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提出了积极利用外资,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等一系列措施,相信有眼光的国际投资者,应该会做出明智的选择。”贾康说。
在卞永祖看来,中国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是全球范围所稀缺的,而这也是外商最为看重的。“疫情阴霾之下,能够实现稳定的生产经营,这对外商来说已足够吸引。同时中国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正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消博会、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如期举行,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这些举措都为全球各类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享受中国发展红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卞永祖说。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吸收外资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15万亿元,近十年来增速首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达到14.9%。进入2022年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2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6%。
耿楠认为,这也再次表明中国利用外资始终保持稳定增长,中国一直是外资投资的热土。此前,中国政府已经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连续5年缩减了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要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一系列积极利用外资的措施,“一个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必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耿楠说。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