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赛事激烈,亮点纷呈,在冬奥冠军谷爱凌夺冠之地——首都滑雪大跳台所在的首钢园区,无人驾驶汽车也在以领先全球的技术展示着一个“隐形冠军”的强大实力。在2月2日北京首钢园区举行的火炬传递活动中,自动驾驶汽车成为火炬手,完成了一段800米的火炬传递,成为本届冬奥会火炬传递中的一大科技亮点。近日,记者与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中外记者们一起,走访了北京多处自动驾驶示范区,探秘最新的无人驾驶黑科技。
“汽车机器人”火炬手萌萌哒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百度阿波罗科技公园内,记者见到了“汽车机器人”火炬手的真容。正静静停放在展示区的这辆自动驾驶汽车外观与常见汽车有较大的不同,车头更宽更高,整体像一个四四方方的大盒子,看起来“萌萌哒”,像是一个大玩具。汽车机器人右侧车门前方有一个圆形卡扣,火炬传递时,就是放置在卡扣中。与目前较为人知的L4级自动驾驶不同,这台火炬机器人的自动驾驶程度更高,因此也没有方向盘的设计。
本次冬奥会火炬传递中,不止一次出现了机器人的身影。在2月2日,北京冬奥公园举行的火炬传递活动中,水陆两栖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参与了传递,这也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火炬由机器人传给机器人,由此创造了百年奥运的又一个历史纪录。
真实道路上的自动驾驶“很放心”
在亦庄开发区,记者坐上自动驾驶汽车,体验了百度阿波罗在真实道路上的自动驾驶“绝技”。经过特制改装的自动驾驶轿车上,驾驶座位上坐着的不再是司机而是安全员,他的双手按照规程平放放在腿上,方向盘全靠自动驾驶程序驱动,只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安全员才会接管方向盘。因为浑身上下都是“眼睛”(传感器),自动驾驶的车辆比“老司机”还稳:在路口左转,第一时间会亮起转向灯,车顶上的屏幕会显示将要左转的字样;行人过马路时,会迅速停车让行,屏幕上还会显示请通过的字样;前方路口还有3秒钟绿灯变红灯,会敏锐地减速和刹车;抵达目的地时,先“观察”右侧是否有车辆,再靠边停车……
虽然是自动驾驶,但车开得非常平稳,让人很放心,车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起步停车、加速并线、十字路口转弯、红灯停绿灯行有板有眼,一丝不苟。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博士梁爽揭秘:“正是全车多传感器深度融合,支撑着自动驾驶安全运行。”
在中关村自动驾驶创新示范区,记者试乘的一辆轻舟无人小巴的表现也特别出色。无人小巴是为了实现智能化的城市交通微循环,解决市民“最后三公里”出行难题。记者在试乘中可以清楚地从车内显示屏中看到传感器捕捉到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画面。这辆看上去很可爱的小巴车技术含量真不简单,可谓全副武装到了牙齿,其前装置有4颗激光雷达、4颗摄像头和1颗毫米波雷达,车后装有一颗64线激光雷达和一颗毫米波雷达。
自动驾驶正在从“有人”驶向“无人”
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北京市正加快建设车路云网图深度融合的软硬件体系,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迭代升级。
近几年,北京市的海淀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景山区首钢园,都在加快建设自动驾驶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示范区全域自动驾驶车辆开放测试。
为充分发挥百度等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开展无人化测试,结合企业无人驾驶业务发展需求实际,仅北京市海淀区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规划了100平方公里的自动驾驶创新示范区,形成一区(自动创新示范区)、一港(自动驾驶创新港)的架构,已开放52条215.3公里测试道路范围,选择温阳路、北清路等5条路段(双向35.1公里)作为无人化测试路段开展无人化测试方案。截至目前,各类型自动驾驶车辆已在示范区内测试运行546天,共计完成测试38900余小时4880余车次,累计参与测试人员6910余人次。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已发布无人化道路测试相关管理政策,本着“安全有序、逐步放开”的原则,明确了申请主体需按照“副驾有人”“后排有人”“车外远程”三个阶段,开展无人化道路测试,将逐步去掉安全员,实现真正的无人自动驾驶。
撰文、摄影:《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责编:徐豪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