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的百年历史,点燃大火炬是让人记忆犹新的经典瞬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将手持火炬置入由全部参赛国家引导牌“小雪花”组成的“大雪花”中。“大雪花”缓缓上升、烟花绽放,将开幕式气氛推向高潮。手持火炬转化为主火炬,这是百年奥运史上从未有过的“微火”火炬。据悉,北京冬奥会火炬使用的是航天氢氧发动机燃烧技术。“与以往熊熊燃烧的火炬相比,大约可节省99.9%的能量”研制团队有关负责人介绍。韩国国际环境合作政策专家、韩国环境产业技术院中国代表处所长朴在贤在接受韩文《中国》记者采访时对北京冬奥会上的低碳环保举措表示肯定,“北京冬奥会突破回收再利用的传统环保方式,以高科技、新能源等,拓宽了环保定义”。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地面巨型的LED显示屏幕给朴在贤留下深刻印象。“开幕式上,尽可能减少了道具和人员表演,使用了大量影像。”除开幕式,中国在办奥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机器人等方式,提升整体运作效率、人员投入。朴在贤说:“智慧餐厅、机器人服务人员……北京冬奥会上运用了很多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新技术。为做好疫情防控,北京冬奥会上还使用了腋下创可贴。这款可穿戴式的实时智能体温计,可实现自动测量、记录和上报后台的功能。腋下创可贴准确率高,人力成本也很低。”采访中,朴在贤表示,“以本届冬奥会为契机,中国或将迎来高科技赋能绿色产业的重要转折点”。
张家口被称为“风的故乡,光的海洋”,是中国华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高大的风轮叶片缓缓转动,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张家口“绿电”源源不断输送到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清洁能源供应。“绿电”即绿色电力,指通过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等手段,由可再生能源转化成的电能。据悉,到2022年冬残奥会结束,冬奥会场馆预计共消耗绿电约4亿度,可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如果将回收再利用的方式理解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我们保护环境的方式,而此次北京冬奥会不局限于传统的环保方式,以高科技、新能源等,拓宽了环保定义。”在肯定的同时,朴在贤也提出,“中国应考虑如何保证企业盈利的同时,让绿色产业可持续地实现软着陆。我想这也是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
目前,全球都在积极推进实现碳中和。“‘一起向未来’,我认为也是在强调环保的重要性。中国通过持续采取相关政策措施,积极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与周边国家扩大相关合作,这或将成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起点。”朴在贤说。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