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2022北京冬奥会

乘上“瑞雪迎春”,感受北京冬奥的速度与激情

2022-02-07 09:52:00 【关闭】 【打印】

“瑞雪迎春”号动车组

作为连接北京和张家口的城际高速铁路,京张高铁是2022北京冬奥会的重要配套工程,为冬奥交通服务提供强有力的运输保障,用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打造了百年京张的新名片。26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召开北京、张家口轨道交通服务保障专场发布会,介绍两地保障北京冬奥会期间铁路运输的相关情况。

“一日一图”随时调整列车开行方案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介绍,根据冬奥会运输需求,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确定121日至316日为冬奥服务保障期,期间运送各国运动员、技术官员和持票旅客预计达20万人次,最高每日可安排开行冬奥列车40对,并备有23对预备线,根据客流变化和冬奥运输的临时任务,实施一日一图,随时调整列车开行方案。

王勇表示,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对京张高铁的清河、延庆、太子城站,实行为期55天的闭环、非闭环管理,组建了闭环内365人、闭环外预备161人的服务保障团队。研发了冬奥专用售票程序,冬奥会注册卡人员和持票观众可以通过12306网站或手机APP专用入口预约车票。

此外,京张高铁各车站配备智能查询、人脸识别、环境感知、广播音量自动调节设备,设置盲文指示标识、盲道流线、第三卫生间等无障碍服务设备设施。我们按照北京冬奥组委的统一安排和疫情防控要求,使用冬奥运输服务专用列车并指定专用车厢,每日运输任务完成后,动车组列车进行全面消毒。在清河站、太子城站、延庆站的闭环区域每小时消毒一次,冬奥列车车厢每趟次出库、终到各消毒一次,为运动员提供安全卫生的乘车环境。王勇还介绍,在非闭环区也同样加强了进京远端防控,把好疫情防控第一关。 

智能列车智能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


冬奥会开幕式和奥运赛场精彩纷呈,而铁路人在冬奥赛场外也打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京张高铁线路上飞驰的复兴号动车组。特别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依托京张高铁智能复兴号运营经验和先进技术,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了一列新型奥运版智能复兴号动车组“瑞雪迎春”,实现智能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车辆部高级工程师贾潞在发布会上介绍,瑞雪迎春号动车组为便于滑雪爱好者出行,在148车厢设置滑雪器材存放柜,用于存放滑雪板器材;为了便于有特殊需求人士乘车,专门设置了无障碍车厢,配备轮椅存放区、无障碍卫生间及站台补偿器,适应冬残奥会的需要。

贾潞表示,该动车组列车运行更智能,动车组能够适应零下40度的高寒运用环境,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具备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及开门等功能,同时部署了大量传感器,构建了车载故障预测及健康管理系统,能够帮助乘务人员提前发现和防范故障,好比为动车组配备了随车医生。

瑞雪迎春号动车组不仅提供中文、英文广播播报及信息显示,商务座旅客智能交互终端还可以提供高铁娱乐中心、无线投屏、车辆运行信息查询等服务。卫生间具有智能照明功能,检测到有人进入后会自动调亮灯光,当无人30s后灯光能自动减弱;空调机组采用变频技术,通过调节压缩机工作频率控制制冷量输出,提高乘坐舒适性,也更加节能;给水卫生系统设置回水再利用功能,可节约用水10%左右。节能节水的设计,契合绿色办奥的理念。

此外,动车组建立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京张高铁运维保障体系,智能化调度指挥、动车组智能检测机器人、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北斗导航应用等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密织起一张安全保障网,为列车安全运行提供了保证。 

自主设计累计开行列车近8万列


京张高铁是服务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建设。作为京张高铁的建设者,我倍感荣幸和自豪。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侃彦在发布会上介绍,京张高铁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74公里,设10个车站。开通以来,已累计开行列车近8万列,运送旅客2739.6万人次,形成了内蒙古东部、山西和河北北部地区快速进京客运通道,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京张高铁是一条绿色生态铁路。为保证施工过程中北京重要水源地官厅水库的水质不受污染,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采用了岸上拼装、水上长距离顶推技术,形成了8个彩虹结构。新型涂装体系保用60年,钢梁生命周期内涂装仅需两次,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水库水体。在站房和线路施工中,新型环保材料普遍运用,站房内温湿环境自动调节,能耗设备智能管控,线路声屏障降噪、沿线绿化全面实施,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融,让京张高铁成为绿色出行的景观长廊。

京张高铁建设有效保护了沿线文化遗产。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位于八达岭长城核心区地下102米,是世界上埋置最深、洞室群最集中、暗挖断面最大的地下高铁车站。施工中,我们使用像外科手术一样的微震微损伤精准爆破、超大跨度隧道修建技术应用和新型耐久性结构体系设计,有效保护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让古老雄伟的长城与现代智能的高铁在此和谐共处。马侃彦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