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召开北京城市服务保障专场新闻发布会。来自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市应急局、北京市卫健委等部门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赛事服务保障已全面开展,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城市运行保障高效顺畅,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提供强有力支撑。”冬奥会城市运行及环境保障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张岩说。
闭环内外联动对接,筑牢城市“生命线”
“冬奥会已经开幕,北京成为了全球首个举办夏季、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作为这座伟大城市的建设者、守护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在运行指挥部和冬奥组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最好状态履行主办城市责任,向着成功办奥的最终目标全力冲刺,确保赛时城市运行安全平稳、高效运转,确保办成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在发布会上,张岩表示,按照市运行保障指挥部和冬奥组委的部署要求,北京市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高水平完成城市运行保障工作。
张岩介绍,为保障冬奥会顺利举办,北京加强统一指挥调度,时刻保持实战状态。在北京市运行保障指挥部领导下组建了城市运行及环境保障指挥调度中心,进一步健全统一指挥、有机衔接、运行顺畅、反应快速、果断处置的体制机制,对上联络运行指挥部、北京冬奥组委,对下协调各成员单位、各市政专业企业,同时横向建立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联络机制。为确保指挥调度工作高效运转,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持续开展实战演练,组织开展全要素应急演练11次,各市政专业企业、相关区组织专项演练539场次,查隐患、堵漏洞、强弱项,不断检验磨合机制、保持战时状态,为赛时保障和应急机制高效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筑牢城市‘生命线’,做好冬奥场馆坚强后盾。以涉奥区域为重点,统筹全市区域,做好城市运行保障。在全市层面,制定印发了冬奥城市运行保障总体方案,从‘点、线、面’划分为核心保障区域、重点保障区域和一般保障区域,分别制定了保障目标,建立健全冬奥会城市运行体系,着力提升城市公共设施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城市运行水平显著提升。”张岩介绍,预计冬奥会期间,全市城市运行各领域保障人员18万人,参与冬奥城市运行和环境保障5万余人,全面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在涉奥区域层面,完成了“一馆两案三团队”建设。电力、燃气、热力、供排水、环卫、通信、有线电视、特种设备等专业保障单位和相关属地政府围绕冬奥会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等涉奥场所,分别制定了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已组建保障团队223支,共有保障人员2582人、保障车辆和相关设备1700余台(套)。进一步落实场馆内与场馆外的“手拉手”工作机制,做到场馆内外无缝对接,突发事件快速处置。
此外,北京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确保城市运行顺畅。“我们坚决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确保城市运行行业安全。所有参与应急值守保障人员全员100%接种疫苗加强针,并已于1月15日完成驻点集结,每48小时接受一次核酸检测。我们也关注封闭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后勤服务,让保障人员无后顾之忧,让保障队伍充满战斗力。”张岩说。
“一场一策”医疗保障
冰雪运动是高风险运动,运动员发生损伤概率较高,及时、科学、有效的医疗救治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有力保障。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王建辉在介绍冬奥医疗保障工作情况时提到,“为全力保障冬奥赛场安全,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共设置了88个医疗站,提供现场医疗救治以及伤病员分流转运工作。针对每个场馆比赛运动损伤特点,各医疗机构还专门配置了包括骨科、口腔科等专业学科的医务人员,在冰球场馆增配了CT、牙椅等设备,真正实现了‘一场一策’的医疗保障。”
同时,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冬奥期间将涉冬奥伤病员分为新冠肺炎确诊与疑似患者、闭环内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内其他伤病员、闭环外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外其他伤病员等五类,调整优化定点医院收治任务,18家定点医院实施精准分类收治,避免不同风险伤病员流线交叉。赛时定点医院将有2100余名医疗骨干提供及时、高效的医疗服务。”
王建辉还介绍到,北京市已建成1500平方米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和1658平方米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配备了分别覆盖了急诊、理疗康复、影像、中医、牙科等18个学科,可保障赛时门诊、急诊、康复转院等医疗救治工作。“奥运村综合诊所可提供每天16个小时基本门诊和24小时紧急救治需求,为各国运动员和国际友人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他说。
冬奥气象科技创新实现两个“首次”
“北京市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冬奥组委的领导下,携手河北省气象局,按照‘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要求,全力以赴投入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北京市气象局总工程师季崇萍介绍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情况时表示,冬奥气象服务保障正有序开展。北京市气象局建立了冬奥北京气象中心运行管理机制,与北京冬奥组委和城市运行保障指挥部等内设的10个工作机构紧密对接,做足人员、设备、场地备份措施。开展风险应急演练,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冬奥气象科技创新实现两个‘首次‘。一是首次在我国中纬度山区组织实施了复杂地形下的冬季多维度气象综合观测试验。构建了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的立体、加密气象观测网,为冬奥气象预报技术研发和实际服务提供了精细的天气背景数据,也为深化我国山地气象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是首次实现了‘百米级、分钟级’业务天气预报能力。基于数值预报、机器学习等技术,形成覆盖冬奥赛区百米网格、十分钟更新的冬奥气象预报产品,大幅提升了冬奥关键气象要素预报准确率,有效支撑了预报服务团队开展精细气象服务。”季崇萍说。
她还介绍,气象部门将全面做好冬奥赛时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以精密的组织、精准的科技、精细的服务,为“简约而不简单”的冬奥盛会赋能气象内涵,以有序有效的服务确保冬奥赛事安全,针对竞赛、保赛、观赛不同需求提供针对性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