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接连提到一串“数字”——“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数字中国未来的蓝图、路径和方向,越来越清晰。“十三五”以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我国数字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数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跃,新科技、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深入推进,数字中国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数字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进程中,国内数字经济格局也从遍地开花逐步过渡到为数不多的巨头企业之间几分天下、激烈竞争的格局,我国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使用和用好数字技术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这一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引起了众多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态度观点与对策建议。
建议支持企业组织再造,形成企业数字化转型供给侧生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发展,一大批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企业到了转型的关键期,它们缺乏互联网基因,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与之不符,直接实施数字化转型时,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导致转型失败,建议先进行组织再造,即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和机制推动企业内部组织的变革升级。希望有关部门出台鼓励传统行业民营企业组织再造的政策,筹建数字化转型帮扶基金,出台引进数字科技人才优惠政策,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由相关部门牵头搭建民营企业高管培训班,为民企的创始人、高管做互联网、人工智能、组织再造等领域的培训,交流数字化转型经验。
建议更重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由相关部门推动建立不同层面的优质服务企业“资源池”,特别是组织遴选一批技术实力强的供给侧企业,包括中小科创企业,予以重点支持,释放创新动能,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供给侧生态。
实现“精准滴灌”,推动数字经济平衡发展。
建议注重结构性平衡,实现“精准滴灌”,让中小企业、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微企业也都能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数字红利”,进一步增强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总结数字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与模式,作为全国“样板”向其他地区推广;鼓励在大城市学习工作的年轻人回归家乡,带动当地的中小微企业在实际生产销售中感受数字技术、学会数字技术、运用数字技术,为农产品、手工制品销售提供新机遇。
降低数字服务门槛和成本,加快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前沿数字技术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如能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一整套包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智能金融服务在内的解决方案,将可以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门槛和成本。
转变“不会转”“不敢转”的观念,助力生活服务类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疫情之后的经济强劲恢复,为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但受限于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服务标准不统一等因素,我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水平仍相对较低,广大中小微企业转型意愿不足,平台企业缺乏集成式、低成本的数字产品服务。建议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细分领域的专项行动方案,帮助生活服务类的中小微企业对“互联网+生活服务业”的融合目标、路径及重要性加深认知,转变“不会转”“不敢转”的观念。由于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长周期、大规模的数字化转型投入,建议政府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保障力度,对企业上云、购买数字化转型设备、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尤其针对中小微企业需提供专项补贴,有效降低转型成本。
有关部门应为提供解决方案及服务的平台企业给予专项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其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培训从业人员,夯实转型基础;引导平台企业对居民消费趋势精准定向,定期发布大数据分析报告,供政府及市场主体参考,持续优化供给结构;加强对平台企业的规范引导,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产品质量,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为传统企业与新兴科技企业搭建线上线下于一体的新型撮合平台。
建议以科技平台为依托,探索创新,形成基于数据、专利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虚拟产业园区、虚拟产业集群等新产业载体。着力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全新产业生态体系,通过数字化连接建立起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商业生态,基于各种平台业务数据实时共享提高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响应速度,在催生新商业模式的同时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政府通过为传统企业与新兴科技企业搭建线上线下于一体的新型撮合平台,帮助本地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同时基于数据实现精准撮合对接,加大政府方面产业数据开放力度,与数字科技企业合作利用多维度产业政务数据,精准了解产业发展痛点,进而为产业转型提供招商精准对接、资金精准对接、企业精准对接,以此提升政策服务效率。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