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2021两会>记者直击

全国政协委员刘木华:耕地保护要“长”智慧监管的“牙齿”

2021-03-11 11:08:00 【关闭】 【打印】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乡村振兴做了重要阐述和工作布置,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特别是‘强化耕地保护’和‘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这两点,说到了我的心坎上。”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西省委副主委、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的工作与农业息息相关,他常年行走在农村的土地上,调研农业农村发展情况。过去一年的履职过程中,刘木华委员除关注生猪、油茶、早稻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问题外,还重点关注了耕地保护问题。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西省委副主委、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   

  警惕耕地流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一定要下力气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然而,在基层走访过程中,刘木华发现有四大破坏耕地的不良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耕地“非粮化”现象。刘木华表示,近几年受气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不是很稳定,且由于粮食生产收益较低,因此很多地方发展了稻田综合种养产业。“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模式使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但是对粮田的破坏也是比较明显的。”刘木华强调,有的稻田进行综合种养,套养鱼、蛙等水产,就必须把田块“开膛破肚”,甚至把稻田挖得很深,这种情况下,一旦将来这些稻田又要用于粮食生产的时候,其恢复难度非常大。    

  二是耕地“非农化”现象。刘木华介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仍存在乱占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现象。同时,有些农民为了改建房屋,在自家耕地上盖房子。    

  三是耕地撂荒现象。刘木华说,我国南方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大,耕地碎片化,因此农民进行粮食生产的成本较高,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这些耕地就被撂荒长满了杂草。“在改革开放以前,这些耕地对粮食生产的贡献是很大的,而今天这么多耕地被废弃,非常可惜。”    

  四是耕地占优补劣现象。“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出政绩,重工业化、城镇化,轻农业生产。在这种政绩观的驱使下,一些地方占用城镇郊区农田,组织村民开荒造田,将很多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变成农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刘木华指出,劣地换好地、旱地换水田、荒地换良田等“占优补劣”行为,严重蚕食耕地红线。    

  面对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追求经济效益和保护耕地之间的选择题,刘木华认为,要加强对农村资产资源的统一、整体规划,重点是要把耕地、宅基地、建设用地等土地规划好,既保护耕地,又科学合理地管理宅基地和建设用地,为农村二、三产业留出所需要的土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土地的产值效应。  

  

2020年7月,刘木华在江西都昌县调研水稻种植及土地地力。  

  智慧监管保护  

  我国耕地多、监管保护难、情况复杂、地方经济发展用地需求旺盛,依靠传统的耕地保护监管督查方法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刘木华认为,国家要对耕地破坏、侵占等行为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制止,对耕地保护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查处,就必须有创新的智能化、常态化监管手段。他建议,要使耕地保护“长”智慧监管的“牙齿”,落实“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要求。  

  首先,建立全国通用的耕地保护监管系统。为实施耕地保护的“硬措施”,应充分利用卫星遥感、信息采集、大数据等技术,尽快组建一套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天上看、地上巡、网上查”全国通用智慧监管平台与系统,对耕地资源变化、占补平衡与增减挂钩、永久基本农田、设施农用地、土地征收、耕地撂荒、耕地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测与监管。同时,形成耕地保护任务配置、指标核算、目标考核和资金补偿等保护业务应用体系。  

  其次,打造耕地保护的信息化监测队伍。尽早启动新一轮全国耕地资源、土壤普查,对现有的自然资源督察机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武装智慧监管手段与装备,打造耕地保护信息化监测队伍。同时,引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群众监督机制,研发便于群众使用的手机耕地保护智慧监管 APP 程序,利用手机 APP 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社会群众能及时、方便地对耕地破坏的情况进行上报、反映。  

  最后,构建上下联动的智慧管理体系。依托统一的技术标准、平台和安全保障措施,构建国家与地方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大数据系统,形成自上而下校核和自下而上反馈的传输体系,实现政务办公、动态监测、数据核查、执法查处、辅助决策以及耕地作物种植情况等各类智慧管理功能,解决“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难题。   

  

2020年12月,刘木华在江西南昌市新建区调研油茶种植及土壤情况。   

  端好中国饭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了保证我国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和粮食安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给予极大的保护。”根据自己在农村调研发现的问题,刘木华认为,必须保护并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靠天吃饭很容易使农民血本无归。因此我国应实行普惠性农业保险,应保尽保,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样的话,农民就敢投入、愿投入,种粮就有积极性了。”刘木华说。    

  刘木华表示,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国家要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推进农业轻简化、机械化。同时,他强调,国家在推进农业机械化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以我们南方种植水稻为例。有些农民喜欢省时省力的直播栽培方式,认为轻简化的栽种方式成本更低,但有些地方政府却只鼓励推进机械化插秧模式,与农民的意愿背道而驰,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刘木华还提到,土地流转费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占的比重非常大,因此要做好土地流转的工作,降低土地流转费,进行改革和完善。  

  “这几年我一直非常关心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务求质量,而不是当前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做法。”刘木华指出,在中央财政大量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如果不好好把标准和质量提上去,后续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便,不仅使投入产出效应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