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剧增,部分国家甚至出现了阶段性停摆。但是,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一些领域也迎来了机遇。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应如何应对挑战并抓住机遇?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季志业在接受《人民中国》的采访中表达了他的见解。
此次疫情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您看来,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对于未来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所面临的环境,您有什么评价?
季志业:此次疫情使整个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在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严重损害。联合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降3.2%。其中,发达国家的经济或将下降5%,发展中国家则会下降0.7%。世界经济总体下滑,此消彼长的态势还将进一步发展。应该说,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经济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会增强,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机遇。但我们也看到,疫情期间,部分国家的政客煽动国内的民粹主义情绪,对整个国际环境的影响很大,甚至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潮流。对于这些挑战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当然,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不少令人鼓舞的现象。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更多的人接受。大家清楚地了解到疫情是不分国界的,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地位,都免不了受到疫情的冲击,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战胜我们共同的敌人。
不久前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就体现了这一点。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宣布,中国将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一直奉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发表讲话,表示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团结起来,通过合作共同抗疫。尤其是针对疫苗的研发工作,很多国家和组织都支持由世卫组织牵头带领各国专家、科学家共同研发疫苗。我觉得这是个积极的现象,我们应利用好这些积极现象继续推进国际合作。
您刚才分析了现阶段国际形势的变化,作为政协对外友好界别的委员,对此您有哪些提案或建议呢?
季志业:“一带一路”建设的未来发展是不少人关注的问题。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整个世界经济很不景气,中国经济也受到了冲击,中国是否还会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的百年大计,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说,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抗疫合作本身就是“一带一路”合作的一个很好体现。中国通过在抗疫领域的合作,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进而有效地推进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比如,中国的抗疫经验、中医药的临床应用、研发的疫苗都可以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抗疫。这种合作也会进一步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凝聚力。
疫情期间,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仍在持续推进,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恢复也相对较快。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率先在亚洲地区推进合作关系。比如,中日韩在共同抗疫的过程中仍然可以继续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共同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第三方合作,继续推进RCEP协议的签订等。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出现了逆势增长,而且增长的幅度还相当大,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一态势,把“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南亚等相关地区。这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今年的两会延期到了5月份召开,对此,您有何感想?
季志业:受疫情影响,今年的两会很特别,一是推迟了两个月召开,二是大幅压缩了会议时间。两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抗疫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尤其是已经赢得了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的胜利。两会的顺利召开也标志着全国的重点工作已经由以抗疫为主,转向了既要抗疫又要发展经济和民生的新阶段。
汪洋主席所作的报告真正体现了政协并非居于二线,而是站在一线的。政协委员们都奋斗在一线,他们履职尽责,为国家的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这是这次报告让我感受最深的地方。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