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刘洪才接受《人民中国》专访,就中国共产党同国际政党发展新型政党关系的状况、当前中日政党交流的局面,以及疫情期间我国社会组织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的情况做出阐释,发表见解,并对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及后疫情时代,我们该如何开展国际交流、应对国际问题提出了思考。
当前,中国共产党同国际政党的交流呈现出怎样的局面和特点?在这些交往中,我党如何体现“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并为维护国际政治关系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
刘洪才: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政党政治的治理形式,政党是制定国家内外政策的核心,政党交往对于发展国家关系有着重要的政治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际格局深刻复杂变化和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趋势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倡议”,是对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极大推进了党的对外工作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党的对外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开拓思路,主动作为,以党际关系促进国家关系,以政党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以政治引领塑造良好外部环境,不断促进和深化我党与国际社会的相互理解、合作共赢。我们积极参与重大外交议程,增进政治互信,推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国际政治关系稳定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在这一过程中,我党同各国政党的交流交往格局不断拓宽和深化。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交往全面深化,同周边国家政党关系更加稳固,同大国大党机制化交往逐渐成熟,同发展中国家政党交往更加丰富,与新兴政党交往有新突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着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政党外交局面。通过广交朋友,深交朋友,使我党在国际上的“朋友圈”不断壮大。
近年来,依托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地方党委的实践”专题宣介会等重要平台,我们努力讲好党的故事,在国际上掀起了“中共热”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
在这次全球抗疫中,在我党积极推动下,世界上 110多个国家的240多个重要政党和政党国际组织就国际抗疫合作联合发出共同呼吁,成为世界政党交往史上一件大事。我们积极探索疫情背景下对外交往的新形态,与各国政党保持密切沟通,为各国政党和人民抗击疫情提供智力支持和物资帮助。我们利用党际交往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对外宣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应对疫情取得的成效,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反响。很多国外政党、政治组织、智库媒体积极声援支持我国抗疫斗争,客观公正评价我国为全球抗疫作出的牺牲贡献及背后体现的制度优势,坚决驳斥少数政治势力的不实言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国政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建设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夯实国家关系的政治社会基础,维护国际政治关系稳定发展,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日两国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和日本女孩身穿旗袍募捐等感人佳话,在两国社会产生广泛积极影响。日本朝野政党领导人纷纷通过致慰问信、拍摄视频、提供防疫物资和资金援助等形式,积极声援和支持中国抗击疫情。中方也对日方疫情防控给予了不同方式的援助。中日两国在抗疫方面的合作对于促进中日两国民众的友好感情,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着眼当前疫情形势和新时代中日关系发展,两国政党应携手努力,加强交流、密切沟通,分享抗疫举措,一道反对个别政治势力借机“污名化”和将疫情政治化的行径,并肩维护地区和国际公共卫生安全,为保护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传递“正能量”。同时,支持两国经济界共克时艰,发挥优势互补、地缘紧密的特点,为抗疫期间乃至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向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针对疫情对中日关系带来的新挑战,两国政党还要支持两国民众共同跨越疫情带来的交流障碍,进一步巩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势头,推动新时代中日关系迈上新台阶。
其中,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促会)和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等中国社会组织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300 多家沿线国家的社会组织加入合作网络。合作网络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分论坛上发起的“丝路一家亲”行动,将在两年内为沿线发展中国家实施 200 个民生项目。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积极对国外抗疫施以援手,努力推动国际抗疫合作。我国社会组织同企业携手向国际社会捐助了大量抗疫资金和防护用品、医疗设备、检测试剂等抗疫物资。中促会发起的“丝路一家亲”民间抗疫共同行动得到国内社会组织的积极响应。截至 5 月上旬,共有国内 40 多家社会组织、企业和民间机构在该行动框架下实施了近 60 个国际抗疫合作项目,向近 40 个国家提供了抗疫援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社会组织开展和计划开展的对外援助项目覆盖了全球 100 多个国家。同时,我国社会组织还积极开展线上抗疫经验分享,并同企业、媒体合作翻译、出版多语种的抗疫书籍、手册,普及防疫知识,推动科学抗疫。
后疫情时代,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将更加复杂敏感,需要社会组织在增进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沟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推动更多国内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走出去”,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我国对外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0年5月5日,作为“丝路一家亲”民间抗疫共同行动的一项内容,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在仰光向缅甸捐赠抗疫物资。
从对外交往而言,疫情造成人员往来中断,为各个领域交流带来新的实际困难,但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联系,积极应对,如通信函、通视频、通微信等,保证相互感情联络不能“断流”。我们更加需要“有所作为”,构建更加全面、立体的对外工作格局,深化交流合作,增进政治互信,扩大“朋友圈”,构筑更加稳定的国际统一战线。越是在艰难时期,我们越要头脑冷静,沉着应对。为此,我将在两会期间与其他委员一道积极建言献策。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