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要闻

从顶级盛会看开放中国

2019-11-01 10:11:00 【关闭】 【打印】

  金秋佳期,上海两场盛会接踵而至,访客络绎不断——东南角的临港新片区,包括4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近70位顶尖科学家,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就科学国际合作、人类未来进行智力激荡;遥遥相望的西北边,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里,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客商们,已经将首品、潮货组装搬运,静候嘉宾。 

  科技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正在这里书写更多开放的新故事。中国,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国际化的视野,搭建共享平台、迎接四方来客、创造多赢局面。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中国搭台全球唱戏 

  我想把掌声送给东方魅力都市上海,献给到场的中国及华裔科学家——有不久前解析了非洲猪瘟精细三维结构的饶子和教授及其科创团队等。中国是世界科技方阵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开幕式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说。 

  与上届相比,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人数再创亚洲之最,顶尖科学家人数几乎翻了一番,今年新晋诺贝尔奖得主有4位来华。 

  当前,科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正日益深化。第二届进博会上,越来越多的尖端黑科技也是首次在中国亮相。 

  1022日,第二届进博会迎来了首件进馆展品——来自意大利法拉帝公司的FSD 195高速公务船,进博会成为公司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首次展示公务船业务的绝佳窗口。在高端装备展区和智造及解决方案展区里,希望借先进技术打入中国市场的尖端展品不在少数。 

  国际合作是科学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能源部前部长朱棣文看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垄断科学。一个科学家的发现可以激发另外一个科学家获得更多发现,在其他分支上也得到新的突破。希望通过更多平台,让大家分享点子、畅所欲言,共同把科学领域向前推进 

  从最好资源到最优环境 回头客见证开放决心 

  进博会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今年都是第二届,两个盛会,回头客真不少。首届论坛80%的科学家再次来华,进博会扩大了展览面积仍是一展难求,不少企业已经预约参加第三届进博会。来了还想来,来了有收获,回头客是中国开放决心和开放诚意的最佳见证。 

  本届进博会,法国达能集团展品数量超过120款,比去年大幅增加50%集团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中国生命早期营养品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几乎是整体市场增幅的一倍。达能全球副总裁谢伟博说,中国开放的贸易环境、不断发展的电子商务、服务便捷的自贸区,还有进博会这样良好的推广平台,都为跨国企业提供了独特机遇。 

  科技创新的顶尖大咖,也愿意在中国建立更大的朋友圈,这得益于机制上的创新。去年论坛上成立的首个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社区,就相当于不少诺贝尔奖得主建了个 

  临港片区也刚刚完成身份的转变。8月份挂牌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名片。仅10个月就完成从破土动工到试生产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让特斯拉CEO马斯克由衷点赞中国速度。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说,临港会拿出最好的资源,张开双臂欢迎全球科学家、企业家来临港交汇交融。 

  就在第二届进博会召开前夕,世界银行发布了《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今年更是首次跻身全球排名前40 

  直面人类共同难题 创造共赢多赢局面 

  无论是顶尖科学家扎堆的顶级盛会,还是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都有共同的关键词——开放和共享,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改善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在主旨演讲中透露,团队已经通过3D建模得到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可以帮助疫苗设计。这也意味着,高飞的猪肉价格或许有望落地。在今年新晋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相关发现成果的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团队,将其发现用于新药创新,为广大肾性贫血患者带来福音。 

  中国正在成为更多先进技术造福人类的新秀场。而借助进博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开放平台,先进技术正加速进入全球市场,解决人类未来的共同难题。 

  针对垃圾围城难题,德国阿吉斯装备制造集团专门为第二届进博会,设计并带来了一款固废及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可以将建筑垃圾等固废以每小时150-200吨的速度变废为宝,极大地满足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减少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浪费,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共赢。 

  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长远谋划、主动作为。中美绿色基金首席执行官白波说,解决全球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为时代注入绿色驱动力和新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市场潜力活力,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命题。政府搭台,科学家、高校、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各司其职,形成共赢局面。 

    

分享到:
上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