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已删除来自藏区

牦牛“来到”北京

2017-02-28 16:13:00 【关闭】 【打印】

  前不久,生长于青藏高原的牦牛朋友不远千里“走进”首都博物馆,独特的牦牛文化与极具民族风情的展览,又一次在北京点燃了“西藏热潮”。

 

  牦牛驮着西藏历史

  西藏文化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它的诞生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牦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藏族有句谚语: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

  牦牛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青藏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用,并且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甚至在人与牦牛几千年来的相伴相随中,牦牛早已不是一种物质现象、生产生活方式,而是成为一种牦牛文化深入人心。

“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还原藏牧民生活场景

  2016年12月15日,由首都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主办,自然博物馆等多家在京博物馆协办的,为期3个月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以“探秘牦牛”、“相伴牦牛”、“灵美牦牛”和“风尚牦牛”四个部分,通过500多件展品展示了牦牛在构建青藏高原传统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成就高原牧人的衣食住行。金丝野牦牛头、牦牛标本、火镰、牦牛皮质天珠、牦牛帐篷等等,都一一亮相首都博物馆。

  这些展品,都是从西藏牦牛博物馆中精挑细选的“宝贝”。同时,作为西藏牦牛博物馆的捐赠人和牧民代表,日诺、曲扎和才崩接受邀请,平生第一次坐上飞机,从西藏的羌塘、山南与那曲三个不同地方来到北京。他们不仅在开幕式上与前来参观展览的观众见面,更是在展馆内的牦牛帐篷中为大家展现牧民的生活、分享牦牛的故事,用藏族牧民独有的感受与思考,告诉观众牦牛承载的西藏历史,就像日诺朴实的一句话:“牧民离不开牦牛,牦牛是不能没有的动物。”

  西藏离不开牦牛,因为它驮着西藏的历史。

 

  “牦牛老头”吴雨初

  在展馆内,人们经常能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有时检查展品,有时与观众攀谈,年过花甲却仍旧干劲儿十足的像个小伙子,他就是这次展览的主策划,也是西藏牦牛博物馆的馆长吴雨初。不过,他更愿意用“亚格博”自称,这是藏族朋友们送给他的名字,意思是“牦牛老头”,可见他对牦牛“爱得深沉”。

“牦牛老头”吴雨初馆长

  于2014年5月18日在西藏拉萨开馆试运营的西藏牦牛博物馆,肩负着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讨牦牛与人类发展相互依存关系的任务,也是北京市重点援藏项目之一。西藏牦牛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展览以“牦牛走进北京”为题,也意在向北京人民进行一次援藏成果汇报。

  而吴雨初,就是最先提出要创建牦牛博物馆的人。这个“牦牛老头”1976年大学毕业进藏,1992年回到北京,10多年的藏区生活,让西藏成了深深烙印在灵魂深处的牵挂。而他与牦牛的缘分,更是历经生死的“救命之恩”。

  那是吴雨初进藏第二年,他运送着抗灾物资的50多个人、20多辆车在从那曲地区回嘉黎县的路上遭遇暴雪被困5天4夜,县里得知消息后家家户户连夜烙饼子,然而车送不进,马也走不了,最后是牦牛在雪地里蹚出一条路。因此,吴馆长满怀深情地说,是牦牛救了大家的命。

  正是有了这份深厚的情感,在2011年,吴馆长毅然辞去时任北京出版集团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职务,以援藏干部身份返回西藏,为牦牛建“宫殿”的亚格博成了他最大的目标。这时离他退休,不过还有3年时间,可是这个“牦牛老头”显然已不想等待那么久了。

  重回阔别20年的西藏,吴雨初用了4年时间,终于促成了面积8088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的牦牛博物馆的建成。“牦牛博物馆不单纯是动物博物馆,而是一座以牦牛为载体的藏文化博物馆。”吴馆长说,他希望把牦牛博物馆打造成让世界了解西藏的平台和窗口。

 

  “牦牛文化”魅力初现

  “说起牦牛文化,其实在藏民族中源远流长,只是将这个词提出来的是吴老师。”次仁多吉是西藏牦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因为西藏牦牛博物馆人员有限,只能大家轮流来到北京展馆帮忙。

  “我很早就关注了吴老师的微博,看到他说要建立一座牦牛博物馆,而且博物馆缺人手,因为对这方面感兴趣,我就打算去试试。”次仁多吉原本是一位数学老师,因为与西藏牦牛博物馆的“相识”,毅然放弃了原来相对稳定的工作,投身到了一座初具雏形的博物馆。

牦牛文化,在时间的演变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高原艺术

  不仅是次仁多吉,在西藏牦牛博物馆的13名工作人员,个个身兼数职,讲解、管理、研究、清点保护藏品与学习一把抓,他们的热情与干劲儿,皆源于对牦牛的热爱。

  也正因如此,在很多参观者问及这座牦牛博物馆的2000多件藏品中哪一件是镇馆之宝时,吴馆长坚定地说:“博物馆不是古董店,不存在镇馆之宝。在反映牦牛与藏人关系的意义上,所有的藏品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如果一定要说,那么我认为就是那些牦牛粪,因为藏民的生活离不开它。”

  这是牦牛文化的独特魅力,而这种魅力正在通过这座年轻的牦牛博物馆传递出来。截至目前,西藏牦牛博物馆在开馆不到3年的时间里,已经接待了15万参观者,虽然与其他大型博物馆相比数字并不突出,但从博物馆的地理位置与特殊定位来看,已经是非常喜人的成绩。据吴雨初介绍,来博物馆参观的不仅有慕名而来的藏族朋友们,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以及外国游客,藏族牧民朋友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感,而游客们则通过博物馆了解到了牦牛的历史和西藏的历史。

  牦牛文化,在时间的演变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高原艺术。在传统艺术中,石刻作品对牦牛形象进行了一定的创造;在现代艺术中,大量雕塑、铸造工艺品也包含相关题材。此次在首都博物馆的展览中,西藏牦牛博物馆就既展出了生动灵活地描绘出牦牛在潜心聆听佛祖说法场景的古格王国壁画、出土于若尔羌地区汉代时期金质野牦牛及散片等极具文化与考古价值的馆藏,也展出了藏族当代画家昂桑先生《藏人》等一系列新时代艺术家们创作的牦牛作品,让参观者目不暇接。

  如今,牦牛文化的魅力随着它“进京”的脚步悄然而至。据首都博物馆统计,自从2016年12月15日开展至2016年12月25日的10天时间,“牦牛走进北京”展区已接待3万名参观者。同时因为正值寒假,许多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这里领略了一次西藏风情。

  家住北京的李凡在看到这次展览信息后,全家出动带着10岁的女儿来到首都博物馆,各色展品与复原的牧民生活场景让小女孩目不暇接,她与妈妈约定一定要去西藏,看看真正的牦牛。而年仅4岁的柳君奕小朋友,参观之后在留言薄上写下了“牛牛”两个字。

  正如吴馆长所愿,牦牛文化成为人们了解西藏的平台与窗口。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