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对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像考察,张丽娜带领“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又一次带回了来自高原的一手资料。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与“亚洲水塔”,其独特的生态系统,不仅维系着藏羚羊、雪豹、黑颈鹤等物种的繁衍,也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影响深远。
多年来,在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寒地带,这支团队以镜头记录生命,以行动诠释守护,持续为“地球第三极”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在荒野工作
一支多民族、跨学科的生态守护团队
“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的成立,源于一次工作方向的转变。最初,张丽娜和伙伴们从事的是西藏文化记录工作。直到一次在藏北羌塘草原的拍摄,改变了他们的职业轨迹。
“我们亲眼看到成群的藏羚羊自由迁徙,也看到当地的野保员几十年如一日,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些生灵。”张丽娜回忆道。野生动物蓬勃的生命力与守护者坚定的行为,让她深受触动。“我们意识到,记录和守护这些鲜活的生命,可能是更紧迫的一件事。”
这个想法得到了伙伴们的认同,“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由此成立,重心全面转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团队核心成员十余人,平均年龄35岁,女性占多数。在艰苦的野外工作中,女性的特质反而成为某些工作优势。“比如记录藏羚羊育幼、黑颈鹤孵化,需要长时间静默蹲守,捕捉非常细微的瞬间。这类工作要求极高的耐心和专注力。”张丽娜说。
团队成员来自汉族、藏族、蒙古族、彝族、满族等不同民族,因“守护高原生态”这一共同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多元文化背景带来不同优势,例如蒙古族成员熟悉草原生态,藏族成员则成为团队与当地社区沟通的重要桥梁。
成员的专业背景涵盖社会学、环境科学、人类学等领域。这种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让团队能更好地整合科研、科普和社区等多个维度的工作。团队实行分工协作,由两位联合创始人主导:张丽娜主要负责自然影像的科研记录与创作;杨旭则侧重于自然教育、科普培训和本土生态智慧的口述史采集。
张丽娜(左)和团队队员在野外工作
探索人与自然共生的新路径
团队的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板块展开:自然影像记录与研究、自然教育和口述史采集。
自然影像记录与研究是核心。近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羌塘、色林错、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们长期跟踪记录藏羚羊、黑颈鹤、雪豹等高原代表性物种的生存状况,同时也关注冰川消融、草场变化等宏观议题。
“为了在不干扰动物的前提下获取影像,我们会在草原上搭起伪装帐篷,一待就是一两天,直到动物适应我们的存在。”张丽娜介绍。团队还使用改装的低噪音无人机、进行夜间监测的红外相机等技术手段,再配合长时间的耐心等待,才得以在近距离记录下珍贵的影像。
这些影像资料兼具科普与科研价值。团队制作多语种科普材料,向公众普及高原生态知识,提供科学应对“人兽冲突”的方法。同时影像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直观样本,也为国家公园建设、物种栖息地保护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线参考。“我们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像资料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生态变迁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张丽娜表示。
自然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布局。杨旭介绍,该板块主要面向青少年、保护区工作人员和游客,通过举办“自然课堂”、组织“自然体验”等活动,传递生态保护的知识和理念,旨在培养新一代的生态保护关注者和参与者。
“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成员在西藏博物馆为中学生进行自然教育
“高原生态守护者口述史”项目则致力于本土智慧的挖掘与传承。团队、深入访谈一线的野保员、资深科研人员以及世代生活在此的老牧人。张丽娜认为,这些“祖辈传承下来的生态经验”,是现代科学的有益补充。“例如,当地牧人能通过声音判断野生动物的种类和距离,这些基于长期观察的本土知识,能为我们理解当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宝贵参照。”
截至目前,他们已经累计拍摄采访了500多人。这些人常年在高海拔区域工作,对所在地物种与栖息地有长期观察经验,这些经验为后续的保护与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摩托车是“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在荒野上工作时兼具环保和便功能的交通工具
高原故事的世界回响
高原野外工作,常伴随严峻的自然挑战与风险,是什么让这支团队年复一年坚守于此?
张丽娜的回答简单却有力:“有时候,可能仅仅是源于对一朵高海拔小花为什么能在这里生长的好奇心。”这份源自内心的热爱与探究欲,成为他们克服困难、持续前行的根源。
坚守换来了成果。近年来,团队制作的《雅江之畔有鹿来》《神奇动物在西藏》《羌塘生灵》等一批纪录片相继问世。拍摄中,他们借鉴野保员与野生动物相处的经验,同时严格遵循生态伦理,在不干扰动物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蹲守,成功记录下藏羚羊求偶、黑颈鹤育儿等珍贵画面。
这些影像成果,也让高原的生灵故事登上了国际舞台。他们的作品先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信息计划“2024 IFAP西藏行”系列活动等场合亮相,受到广泛关注。
在与国际同行交流中,张丽娜发现,最能打动他们的,并非技术或设备多么先进,而是影片所记录和讲述的故事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生态观。张丽娜曾分享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一位藏族野保员在巡护时,为不影响一群正在迁徙的藏羚羊,在寒风中原地等待了两个小时,直到羊群全部通过。“这种行为并非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而是源于内心的对生命的尊重。这种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敬畏之心,非常有力量。”
通过这些真实的镜头与叙事,来自青藏高原的故事正向世界展现中国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